今天,咱們撕開樓市那些漂亮的話術,看看背后冰冷的真相。別輕信某些人所謂“止跌回穩”的場面話。中指研究院的數據清晰顯示,全國百城二手房價格已連續下跌23個月。2024年同比暴跌7.24%,更讓人扎心的是,5月份,在70個大中城市里,二手房價格還在上漲的僅剩3個,67個城市全線下滑,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跌幅均超0.5%。
東莞有業主,200萬的房子一年就縮水25萬,這哪里是調整,分明就是資產雪崩。但最糟糕的并非價格暴跌,而是即便降價也難以賣出。今年前5個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3.4萬億,同比暴跌27.9%。開發商紛紛躺平,開發投資同比萎縮10.1%。如今,全國商品房庫存堆積至7.43億平米,按照當前銷售速度,要整整6年才能清空。
老百姓為啥不買房?看看央行數據就明白了。過去兩年,提前還貸金額超過7萬億,去年提前還貸金額占房貸余額的20%。一邊是房價持續下跌,另一邊是存量房貸利率倒掛,老百姓只能趕緊還貸以減少損失。
土地市場的情況更是慘烈。1 - 5月,全國賣地收入1.13萬億,同比再跌11.9%。要知道,去年已經下跌了14%,這簡直是一路滑坡。像廣州這種土地財政依賴度超80%的“高危玩家”,今年賣地收入相比三年前直接腰斬,急得全面取消限購。為何是廣州先扛不住?三級財政體制致使其稅收自留比例比深圳低9%,產業轉型又慢了半拍,工業增加值僅為深圳的六成。
更揪心的是連鎖反應。建筑行業三年流失975萬農民工,塔吊工月薪縮水兩成,工地日薪已跌破百元,而這僅僅只是開始。房地產捆綁著50多個行業,家電、裝修、中介等行業統統被拖下水。房產占我國家庭資產近七成,全國房價較2021年高點下跌26%,戶均財富蒸發30萬起。
銀行系統也憂心忡忡。房產抵押占銀行貸款擔保品的七成,房價持續下跌,導致銀行不良率升至1.51%,不良貸款余額突破3.4萬億。地方政府的債務雪球滾至47.5萬億,光利息就能吃掉全年新增財力。江蘇、浙江等發達省份的城投債超5萬億,形成了賣地還債、借新還舊的死循環。
如今,各地財政開始拆東墻補西墻。1 - 5月,全國稅收下降5.1%,但罰沒收入暴增15%。沈陽靠賣資產撐起43%的非稅收入,這種做法本質上是以政府信用作賭注,今天賣地,明天賣資產,后天甚至可能賣執法權,地方財政正在系統性地透支未來。出路究竟在哪里?
根本的破局辦法是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推進房產稅,加速產業轉型是必經之路。但當下最矛盾的是,既要穩定房價、保住房企,又要擺脫土地依賴,兩頭都想抓,最后可能兩頭都落空。看看日本“失去的30年”就知道,沒有刮骨療毒的勇氣,這場債務螺旋只會越陷越深。目前,我們能期盼的是產業轉型成功,當我們的高端制造業突破西方制造的壁壘,一切或許才有解決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