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天象相關新聞下面,不論是媒體宣傳還是專家科普,經常會提到該天象多久會出現一次。這種做法本身并無不妥,只要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描述即可。但由于通過物品稀有程度來判斷其價值(物以稀為貴)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經驗,當我們看到天象也有一個指標體現其稀有程度時,也難免會據此判斷天象的實際價值。
對于普通群眾來說,一個天象是否稀有或許可以引起ta產生觀看的沖動,但作為典型的視覺動物,人實打實會感受到的自然還是天象的觀賞價值,也就是能不能帶來視覺上的震撼,抑或是新鮮感,比如一些日常生活中很難復現的體驗。而天象的稀缺程度與其視覺觀感往往不直接相關。
如前些年(2018)的所謂150年一遇「超級藍血月」,天文愛好者一眼就能發現這個天象組合中最能體現觀賞價值的其實只有月全食,因為月全食期間隨著月球進入地球本影,月球表面的顏色會發生平日不會有的顯著變化。超級月亮就是一個稍大一些的滿月,而月全食必定發生在滿月時分。至于藍月亮,它的定義完全與觀賞價值不搭邊——一個公歷月里出現的第二次滿月,就是藍月亮。
超級藍血月相關報道︱國家航天局
一圈梳理下來你會發現,超級藍血月完全可以跟一般的月全食劃等號,一定要說有什么區別,大概就是你在超級藍血月期間看到的紅月亮會比正常月全食期間的紅月亮稍大一丟丟。
那么,月全食本身很稀有嗎?對于同一個觀測點來說,平均每兩年就能看到一次月全食,其觀賞效果與所謂的超百年一遇的「超級藍血月」并無二致。
另一個例子是金星凌日,可以基本肯定此時此刻生活在地球的人,絕大部分都活不到下一次金星凌日上演。因為下一次金星凌日發生在2117年。金星凌日在近代天文學歷史上的角色確實非常傳奇,但如果僅從觀賞價值評價,你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太陽表面在幾個小時內多了一個正圓形的大號太陽黑子。而且肉眼不能直接看金星凌日,必須要使用有減光措施望遠鏡方能進行觀測。
2012年金星凌日︱SDO
「稀有天象≠視覺盛宴」的現實與「物以稀為貴」認知之間的錯位就容易讓我們對一些天象的觀賞價值產生誤判。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體現或修正這種認知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呢?前不久我產生了一個想法:雖然對某個天象具體有多少觀賞價值的評價是主觀的,但一個特定天象的發生頻率是客觀的,不同天象之間也可以根據視覺觀感做出一個相對等級排序。那么可以嘗試基于天象的發生頻率換算出該天象的觀賞期望,同時與同類型天象的等級比較。如果這個天象的觀賞期望值大于同類天象的等級,就表示該天象的稀缺性會夸大其觀賞價值,觀看時要有失望的心理準備。如果天象的期望值小于等于同類天象等級,那么這會是值得一看的天象。
要落實這個想法,首先要設計一個換算公式。我嘗試歸納了一個天象的觀賞期望值公式:
E=lgt+3
其中t為指定天象出現的時間間隔,以年為單位。例如一個平均每年出現一次的天象,觀賞期望為3;如果是一個百年一遇天象,觀賞期望為5。這個公式相當于將「物以稀為貴」量化,天象的出現頻率每降低一個數量級,人們對他的觀賞期望就會提高一個等級。
另外還需要整理一份類似pH值比色卡的天象觀賞等級表,可以將觀賞等級分為10級,列舉一些常見天象作為對應等級的天象觀賞價值參考標準。
這個等級表有一定主觀性,我這里整理的等級順序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天象偏好
有了公式和等級表,接下來要如何來評價一個天象到底是觀賞性與稀缺性匹配的「名副其實」,還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徒有虛名」呢?
首先能夠匹配「幾百年一遇天文奇觀」觀賞期望(5<E<6)的常見天象在我看來其實就只有以下幾類:地球上最好的星空、年度三大流星雨、負星等大彗星、月全食,以及日全食/日環食。以后再遇到拿「幾百年一遇」作為賣點的天象,可以將其與上述幾個天象比較,如果在視覺效果上比不過任意一個,那么該天象就僅僅是稀有而已,遠算不上什么真正的奇觀。
再拿「超級藍血月」舉例,依據公式超級藍血月的觀賞期望為5.17,比正常月全食的觀賞期望(E=3.3)高了接近2級。如果你對月全食的觀賞評級跟我一樣高(9級),就完全可以為月全食本身買單。如果你給月全食的觀賞等級定在4級或更低,那么超級藍血月對你而言就是一個價值虛高的天象。
最近有媒體宣傳「36年來最近的土星與海王星相聚」的天象,土星和海王星上一次在天空中那么近確實還是在36年以前的1989年,從當年2月份開始一直到同年12月底,兩顆行星的角距離都沒有超過2.5°。而如果錯過了最近這段時間以及明年2月中旬前后,下一次觀測條件良好的土海相聚就要等到1個世紀后的2132年。
2025年6月~2026年3月土星和海王星的角距離變化曲線(黃)︱Stellarium模擬
如此一來土海相聚的觀賞期望大約是4.5~5,這個期望值對應到天象等級表里,可以類比在地球上最黑的環境下所看到的星空。
莫納克亞山頂的星空︱Wally Pacholka
然而真實的土海相聚肯定達不到如此等級的視覺觀感。海王星亮度僅有7.7等,裸眼不可見,觀測時如果沒有專業設備,只能看到一顆土星,實際觀賞效果只對應天象等級表中不到2級(普通單顆行星),比觀賞期望低了接近3級。這表明該天象較低的出現頻率使其觀賞期望虛高,不是一個適合普通人特別留意的天象。
7×50雙筒望遠鏡視野下的土星與海王星︱Stellarium模擬
最后簡單分析一下常見幾類天象的情況。
首先是日食類,日全食和日環食不用討論,再怎么夸都是值得一看的壯麗天象。相對來說日偏食要平庸些,但缺了一塊的太陽也非平日常見的景象,如果食分足夠大,還能形成月牙狀的太陽。小食分的日偏食可以定在3級左右,大食分日偏食可以升一級。結合實際發生頻率來看,固定觀測點,日偏食的發生頻率大約是3年一次(E≈3.48),其中食分大于0.5的日食約10年一次(E=4)。所以小食分日偏食可看可不看,大食分日食值得看。
日偏食的特別玩法︱Wioleta Gorecka
月食分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其中月全食個人認為可以算是免檢類天象,而月偏食跟月全食相比缺少了紅月亮階段,可以考慮跟日偏食同級(3~4級)。至于半影月食,由于肉眼基本分辨不出月球在半影內外的區別,觀賞性和一般的滿月可以認為沒有區別(2級)。三種月食發生頻率相當(E≈3),故半影月食無須留意,如果還沒看過月全食,月偏食可以一看。
月全食延時︱Thomas Knoblauch
月食以外的月亮類天象,如超級月亮,最低滿月,最小滿月,月掩星,星月之舞......所有這些相關天象觀賞等級個人認為3級就是上限。如果你發現這些天象的最大宣傳點只有什么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一遇時(E≈5),其真實觀感多半會令人失望。
少數情況下月亮和星星可以組成有趣的排列,如2008年12月1日的星空笑臉︱Dave Jurasevich
行星類天象常見的有內行星大距,外行星沖日,以及行星合聚。這類天象和月亮類天象的觀賞等級相似(≤3級),如果沒有望遠鏡還要再降半級。因為肉眼再怎么看,行星也就是一個更明亮的星點罷了。
太陽系最大的兩顆行星合體,肉眼效果也就是兩個點︱茲基派德
流星雨的常規天花板就是年度三大流星雨(象限儀座、英仙座、雙子座),流量比這三個高的流星雨(ZHR>100)肯定更值得看。而流量更一般的流星雨,如果是去了環境好的觀測點,那么銀河星空(約4級)可以作為兜底;如果找不到好的觀測點,還不如在線看別人的流星雨直播。
英仙座流星雨與夏季銀河︱茲基派德
往期熱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