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日這天,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大而美法案》。在簽署的48小時后,一條更大的新聞引爆社交網絡:“今天,‘美國黨’成立,以歸還人民自由。”
發文人正是曾為特朗普競選,豪擲2.9億美元的世界首富、特朗普曾經的“親密”戰友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之所以如此激進,毫無疑問是“大而美”法案觸動到了他的核心利益,共和黨為爭取法案通過,大幅刪減內容時,但保留了“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的條款”。
可馬斯克是干什么的?他就是造電動汽車的,這不是剝奪他的利益嗎?
在大而美法案表決前,馬斯克就連夜連了數十條推文,將法案斥為“財政自殺”和“令人作嘔的畸形產物”。
他精準指出法案核心:取消電動車補貼的同時,為傳統能源提供保護傘,并史無前例地提高債務上限5萬億美元。
這位曾擔任特朗普政府“政府效率部”負責人、獲贈白宮金鑰匙的盟友,如今將共和黨標簽為“豬黨”,誓言埋葬其政治前途。
其實這場政治風波,早在特朗普剛上臺時,就有預兆。
特朗普上臺后撤回馬斯克推薦的NASA局長提名,削減SpaceX合同;更公開嘲諷他“依賴政府補貼生存”,威脅由“政府效率部”審查其公司,曾經親密的盟友在政策利益前徹底決裂。
而早在6月初,馬斯克在X平臺發起“美國是否需要新政黨”的投票,吸引560萬用戶參與,80.4%的支持率成為他口中的“人民呼聲”。
7月4日獨立日,他再次發起投票,124.9萬參與者中65.4%投下贊成票,馬斯克當即宣布:“支持和反對比例為2:1,表明你們想要一個新政黨。”
新生的“美國黨”定位鮮明:代表美國80%的“沉默多數”,打破民主共和兩黨實質“一元化”壟斷。
具體策略是:暫不角逐總統寶座,而是聚焦2026年中期選舉,投入200億美元(占其凈資產5%)爭奪2-3個參議院席位和8-10個眾議院關鍵選區席位。
鑒于兩院兩黨席位差距微弱,這些席位足以成為“造王者”,左右爭議性法案的命運。
不過,美國50個州各有不同的選票準入規則,新政黨需收集超2000萬有效簽名,某些州要求新生政黨在選舉周期贏得一定比例選票才能維持資格。
對此,福克斯新聞網譏諷馬斯克到:“你的第三黨將不成比例地從右翼分走選票,并給左翼一條更容易的權力之路。”
就當馬斯克掀起政治風暴時,另一位重量級人物悄然現身。
2025年7月3日,82歲的拜登出席圣地亞哥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會議,透露一個耐人尋味的消息:“我接到了一些歐洲領導人的電話,雖然我不會也不應該重返政壇,但他們確實表達了這樣的期待。”
這位因辯論表現不佳退出2024年選戰、又在2025年5月自曝罹患侵襲性前列腺癌的前總統,依然保持著與兩黨議員的密切溝通。
拜登的失落情緒難以掩飾:“我曾為之奮斗的許多改革成果正在迅速消解。”
他未點名批評對象,但矛頭顯然指向特朗普政府。
特朗普上任后,即撤銷拜登獲取總統每日簡報的權限,更關鍵的是,被拜登視為標志性成就的清潔能源政策,在《大而美法案》中被大幅逆轉。
如今馬斯克手握四張王牌:全球首富的財力、掌控社交媒體的輿論霸權、科技偶像光環及民眾對兩黨的普遍不滿。
根據量化洞見公司的民調顯示,約40%美國人支持馬斯克成立新黨,其中14%表示“很可能”投票支持,這為“美國黨”提供了潛在生存空間。
然而,馬斯克雖然獲得了不少的民間支持,但他這一舉動還是有些匆促,因為參與競選調查的人,遠不及選民數量。
下一步,美國黨能走多遠,還有待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