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了這么多天后,美國還是鼓足信心大干一場。當然,還是以關稅為武器,特朗普一口氣給100國下最后通牒,要求在8月1日之前達成談判,否則將重回4月2日的關稅水平。特朗普在發出信函后還表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貝森特在接受《國情咨文》節目采訪時表示,美國作為貿易逆差方,手中擁有籌碼,那些國家應趕緊談判,否則就回到舊稅率)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更是沒忍住出頭,將槍口對準“沒有與美國有太多往來的小國”,試圖將更多國家和地區拉入“關稅戰”。值得一提的是,他認為8月1日并不應該作為新的期限,而是應該作為最終實施點,用最快速度把人逼上談判桌。
請注意,在4月2日的時候,特朗普宣布,在10%基準稅率基礎上,對所有貿易伙伴加征高昂關稅,只不過最后通過談判,制定90天暫停期,也就是在7月9日正式到期,屆時,很多國家會面臨最高70%的對等關稅。
目前,與美國談判的國家并不多,至于明確達成“框架性協議”的,也只有中國、英國,越南的協議則距離敲定還差一步。
最大問題在于,拿特朗普話來說,就算最終敲定協議,也不一定能獲得更低的稅率,具體結果如何,一句話概括就是“最終解釋權在美國”。
(特朗普不滿美國處于貿易逆差方,這才掀起關稅戰,試圖讓全球為其買單)
什么意思?
美國追求的其實很簡單,也很明確。
一來,縮減貿易逆差、推動制造業回流,同時增加財政收入。通過施加高昂關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進口商品的成本,從而降低外國商品競爭力,擴大美國商品出口以及銷售,緩解長期以來的貿易失衡。尤其是汽車和鋼鐵產業。
二來,中期選舉將至,美國兩大黨派都在極力爭取更多選票,特朗普所在共和黨自然不例外,他們試圖用關稅來重塑美國規則,提高美國議價權,以此來鞏固選民基礎。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通過關稅遏制中國崛起。起初,美國大部分注意力都在俄羅斯身上,一轉頭才發現,中國已經靠“一帶一路”與很多國家達成合作關系,甚至是推動人民幣交易,無疑威脅到美國供應鏈和美元霸權根基。
從深層邏輯上說,關稅并不是增加收入這么簡單,而是成霸權的續命工具,本質上服務于地緣政治目標。
(特朗普早在競選期間就針對“特里芬悖論”表示,要維護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關鍵詞——“特里芬悖論”。
我們知道,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和黃金掛鉤,從此進入金本位時代。但在全球化浪潮下,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再加上美國國債突破35萬億美元,讓全球面臨通脹危機,由此世界進入信用貨幣時代,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走向“去美元化”。
而“特里芬悖論”,便是美元和黃金脫鉤后美國所做出的一種反應,通過債務貨幣化來維系霸權。
簡言之,在“特里芬悖論”下,美國用關稅強行壓縮貿易逆差,同時,關稅也迫使貿易伙伴陷入美元陷阱,以此填補美國財政赤字,維系美債信用,鞏固美元地位。
短期內看,關稅確實可以達到上述目的,可長期下來無異于“自損”,很容易激起更多國家不滿,從而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讓“霸權透支”的美國重現歷史風險。
(特朗普面臨的危機很多,除關稅反噬外,馬斯克也公開成立“美國黨”與他對著干)
這一切,全因美國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中國這個因素。
說白了,任何單一主權貨幣注定不會長久,多元貨幣秩序才是唯一解,現在全球格局早已變了,美國主導地位持續虛弱,而區域貨幣聯盟崛起。
比如“清邁機制2.0”,東盟與中日韓達成協議,同意用人民幣和日元進行結算。金磚國家更是推動本幣結算,進一步削弱美元儲備依賴。
隨著技術不斷提升,中國“數字人民幣”還建立起實時跨境結算網絡,成本比SWIFT還要低40%。
總的來說,在“特里芬悖論”背景下,單一主權貨幣失衡成為定局,而中國主導的多元秩序,或在未來成為更穩定的新范式。
更何況,特朗普全心全意打關稅戰,馬斯克也不會讓他如愿,“美國黨”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送上致命一擊。最終,關稅戰只會因為違背歷史潮流而遭受反制,淪為一場鬧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