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社會爛片那么多?
2025-07-07
依舊很久沒有進電影院了,最近一場應該就是《哪吒2》,還是因為孩子,因為小朋友們都在說,他沒有看過,好像有點過不去了。
但看了很失望,這個失望主要是因為期望太高,而期望太高主要來自于網絡。整體可以,但不能說是驚艷,說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強,當然或許是劇透太多。
看過英美電影的都應該有一種感覺,就是明明很簡單的故事,卻說的那么長時間,主要是,一眼假,居然還可以如此,真的讓人接受不了,比如《沙丘》,感覺是為了場景而場景。《哪吒2》的場景是過關的,故事架構也算是勉強的,類似好萊塢的很多電影,只是說故事的能力,沒有特別的,達不到東方很多國家的說故事能力。
可能是因為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習慣了一種操作,所以在說故事的能力上,開始欠缺了。
東方有很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說出來之后,驚為天人。
這讓我想到了《藝術創造學》這本書,基本上場景化達到了,藝術性還有待提高。
只是這是很難的一步,比如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追求藝術性的同時,兩難結構,本身是完全符合的,但因為老想著在兩難中追求一種《老人與海》的平衡,就導致了很多東西感覺很欠缺,如果不以高清攝像為由頭的話,或許還有點可以探討的地方,但這種區域表現的展示,讓觀眾哪怕帶進去了,也沒有那種兩難的平衡了。
還有《一步之遙》,架構什么都很好,想追求《大話西游》的各種主題,但時長那么短,而加進去過多的主題,主角也很多,人家一個至尊寶,你出來了一大堆,到最后只能感覺到分崩離析。
這里主要說的是一些比較著名的導演搞出來的不能簡單說是爛片的爛片,爛片就不用多說了,為什么這些人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大家都在演王天王,確實讓我有點覺得……我不知道該慶幸,還是應該嘆息”。這是姜文在《一步之遙》受到普遍差評后,接受訪談時發表了一個感慨,
但觀眾不是王天王!
通過余秋雨的書籍《藝術創造學》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在追求藝術,但往往陷入到追求當中,第一感覺以及大眾接受度,是藝術的一個最直觀表現,因為哪怕再藝術的東西,我們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美不美,可以簡單直觀衡量。
只是他們在追求之后,反而感覺我們是王天王,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鉆牛角尖呢?
我剛剛舉例的很多,其實在電影史上在某些領域可以說是又很大的突破或是很完美的展示,但依舊還是有爛片成分在里面。故事講不好,角色沒塑造好,觀眾就無法真正把自己帶入故事和角色心中;觀眾無法帶入角色,那么營造劇情沖突的高強度對白也好,營造角色主觀體驗的魔幻手法也好,給觀眾帶去的只是刺耳的聲音和刺眼的鏡頭。
導演們有導演們的藝術追求,這種追求表現為他們孤芳自賞的偉大電影,這是我們平民觀眾不容置喙的事情。然而導演的藝術追求總是要號召觀眾的鈔票去支撐,這對觀眾而言已經不那么公平。這實際意味著資本用金錢收買了導演,以實現他們藝術追求為誘餌,讓他們再去做欺騙觀眾的誘餌。最終結果不是市場經濟里優秀商品的交換,而是藝術追求包裝出來的一場商業欺詐。
又一個被人信賴的好導演把觀眾當成了“民粹”仇敵,何時觀眾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呢?
今天是寫日記的第4150天
已看電影推薦:《人生開門紅》
一句話影評:看起來是安全的諷刺,本質上是不敢深刻探索,不敢尖銳嘲諷,自以為幽默有趣,其實不過拾人牙慧、故步自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