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息來源為權威媒體【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完整信源列于文末)。為增強閱讀體驗,部分內容可能經過藝術加工,請理性對待,僅供參考!
作為國內喜劇界的標志性人物,趙本山曾連續21年登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諸如“要啥自行車”和“非常6+7”等經典臺詞,至今仍在網絡空間廣泛傳播。
可是這位常年堅守春晚舞臺的表演藝術家,在2012年卻突然淡出了公眾視野。
這位新晉導演甫一上任,便著手對傳統節目形式進行革新升級。
她重新定義了晚會的娛樂定位,將文化傳播功能置于核心位置,期望帶給觀眾更多思想啟迪。
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改革舉措悄然改變了春晚原有的節目生態。
自哈文執掌導筒以來,社會各界對春晚節目的反饋呈現兩極分化。
在其執導的三屆春晚中,收視數據從32.75%下滑至29.6%。
到底是什么樣的變革導致央視春晚收視表現持續走低?
十二年前趙本山的缺席與哈文接棒之間又存在何種關聯?
哈文主導變革,趙本山作品"淡出"
2012年除夕夜,中央電視臺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觀眾的意見反饋。
有觀眾反映語言類節目觀賞性下降,有人抱怨喜劇元素減少,整體氛圍不夠熱烈。
更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往年必現的趙本山與李谷一《難忘今宵》的經典組合不見了蹤影。
而這一年正是哈文首次擔任央視春晚總導演。
2011年夏季,哈文正式接任央視春晚總導演職務。
與前任陳臨春導演不同,她對節目編排有著獨特的藝術追求。
即便只是在原有模式基礎上做適度創新,也足以確保央視春晚在國內綜藝領域的領先地位。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哈文選擇對春晚實施全面革新。
新官履新之初,哈文同樣展現出強烈的改革魄力。
其推行的第一項重要變革就涉及語言類節目板塊。
在她看來,小品類節目應當兼具思想深度與教育價值。
同時還明令禁止使用過時橋段、地域方言以及負面情緒表達。
此類創作要求引發了眾多喜劇演員的困擾。
盡管如此,大家仍積極配合調整劇本內容。
畢竟能夠登上春晚舞臺的機會來之不易。
然而最終,趙本山卻選擇了離開這個奮斗多年的舞臺。
趙本山一貫堅持的核心理念就是讓觀眾開懷大笑。
但新任導演對語言類節目的改革方向打破了這種平衡。
他需要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時融入教育內涵。
這樣的轉型要求與趙本山的藝術理念產生明顯碰撞。
不過這位資深藝術家并非固執己見之人。
他曾多次修改演出方案,但始終未能通過審核。
隨著反復修改次數增加,加之年齡因素影響,最終決定退出春晚舞臺。
對于多數觀眾而言,少了個趙本山似乎無關緊要。
但哈文推行的改革實質上給語言類節目設置了多重限制。
甚至后續推出的其他改革措施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2012年春晚期間,《難忘今宵》這首連續壓軸28年的經典曲目被替換。
同時取消了延續多年的零點報時及賀電環節。
這些變動引起大量觀眾的不滿情緒。
該屆春晚也因此創下歷史新低的收視紀錄。
專業素養在線,創意方向偏差
春晚表現不佳使哈文面臨多方質疑,被指難以勝任關鍵崗位。
因為在大眾印象中,她首先是知名主持人李詠的妻子。
但深入了解就會發現,李詠的職業成就與哈文的支持密不可分。
她本人更是具備卓越的導演才能。
完成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學業后,哈文繼續深造兩年取得電視節目制作學位。
1992年首次擔任3.15特別節目總導演,并連續五年擔綱此職。
此后憑借紀錄片《一個人和一條法規》斬獲中國新聞獎。
但這僅是她職業成就的一個縮影。
1998年,哈文執導的《幸運52》節目廣受好評。
2003年再度推出現象級綜藝節目《非常6+1》,風靡全國。
這兩個標志性項目的成功,不僅鞏固了她在央視的地位,也讓丈夫李詠聲名鵲起。
因此可以說李詠的成功背后離不開哈文的鼎力支持。
除上述節目外,哈文還參與策劃多個熱門項目。
包括2005年的《夢想中國》和2008年的《永樂匯》,均取得不俗反響。
一個導演若能持續打造優質節目,其專業能力自然不容置疑。
正因如此,央視高層才決定委以重任,任命其擔任春晚總導演。
接任總導演后,哈文立即啟動全方位改革。
她專注于提升節目品質與藝術水準,力求呈現精品內容。
卻忽視了春節這個特殊時段所承載的休閑娛樂屬性。
當一家人結束整年辛勞,圍坐電視機前期待輕松時刻。
迎接他們的卻是充滿說教意味、缺乏歡樂元素的節目。
學生群體在學校接受教導,職場人士在工作中面對指導。
難得的放松時光里,依然要承受教育壓力。
這種情形下,任何人都難以感到愉悅。
正如趙本山當年所說:
“當作品讓人感覺不適,像是在接受訓誡時,那是最疲憊的體驗。”
2015年,哈文辭去春晚總導演職務。
人們原以為春晚將回歸往日風格,重拾歡聲笑語。
未曾想語言類節目強調教育意義的創作導向卻被延續下來。
近年來更逐漸形成程式化的“包餃子”結尾模式。
"姐妹"傳承,口碑反轉
2023年,央視春晚迎來新任總導演于蕾。
她曾在哈文團隊任職多年,擔任副導演期間協助處理諸多事務。
在哈文執掌時期,主要負責劇本創作工作。
兩人關系密切,堪比親姐妹。
基于這層淵源,于蕾對春晚改革抱持堅定態度。
為此,她系統分析歷屆春晚優劣得失,精心打磨主持銜接詞。
不斷優化調整,致力于呈現最佳效果。
但令人意外的是,近年春晚引發的輿論批評反而更加激烈。
在2023、2024兩屆春晚中,于蕾大量啟用新生代流量藝人。
演唱嘉賓由資深藝術家轉為二十出頭的年輕面孔。
喜劇單元也不再依賴專業演員,改由偶像劇明星擔綱。
但這還不是最大爭議點,真正令人詬病的是劇本質量。
昔日觀眾熱議的是小品中的精彩橋段,如今卻充斥著生硬的網絡梗。
不僅內容空洞無營養,觀感尷尬至極。
更甚者每個小品都以"包餃子"收尾,令人生厭。
種種現象使得于蕾執導的春晚遭受空前批評。
既未能實現真正的娛樂效果,教育功能也難達預期。
甚至有觀眾將注意力轉向演員造型裝扮,仿佛觀看時裝發布會。
于蕾采取這種編排策略自有其考量。
在于蕾看來,當下網絡文化主要由年輕群體主導。
考慮到年輕人熱衷追星的特點,特意安排流量藝人參與春晚。
此舉確實吸引了一部分粉絲群體的關注。
但如果持續這種趨勢,春晚恐將演變為粉絲聚會現場,失去傳統節日氛圍。
總結
哈文的改革初衷雖好,卻不完全契合春晚特質。
沒有人希望在結束一年辛勞后,看個小品還要接受道理灌輸。
這類作品已然背離了其本質功能。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配圖均源自網絡,旨在傳播社會正能量,杜絕低俗不良信息。如涉及版權或人物肖像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相關內容!若有存疑之處,核實后將立即修正或撤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