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已經到來
盛夏陽熱下降,氤氳熏蒸
水氣上騰,濕氣充斥
“濕熱交蒸”到達頂點
暑濕之邪極易在
人體肌膚腠理開泄之際
乘虛由外入內,損傷陽氣
引發中暑、心腦血管疾病
及腸道傳染病等
故七月暑氣逼人之時
養生應以清熱避暑祛濕為重
小暑養生有4避
1.避暑
7月暑熱之氣盛行,若侵入人體可能引發中暑,出現高熱、煩躁、頭暈、頭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壓下降等。
此時節如進行戶外活動應避免太陽直接照射,做好防曬,少量多次補水,否則容易灼傷皮膚、導致中暑。
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是最容易中暑的時間段,應盡量減少外出。
2.避寒
夏季防寒同樣重要。如貪涼飲冷無度,傷害脾胃,就會導致疾病。
許多愛美女性在空調房內穿著露臍、露腰的上衣和超短裙,也容易造成風寒邪氣侵襲。
夜間休息時,留心室溫不可過低,盡量選取質地輕薄、柔軟的臥具,做好腹部的保暖。
3.避濕
夏季暑濕較盛,淋雨、涉水、久處濕地容易導致身體被濕邪侵襲。
應保持居住環境干燥通風,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時擦干身體、更換衣服。不宜在泳池或浴缸內長時間浸泡、洗浴。
4.避風
現代人們不管是家里還是商場、辦公室,都冷氣充足,空調、電扇必備。
睡覺時應避免著涼,不在風扇、空調出風口睡眠,不睡地板。否則,輕者傷風、腹瀉、骨關節疼痛,重者甚至面癱。
小暑飲食有4吃
1.吃面
小暑酷熱難耐,為什么還吃令人淌汗的熱湯面呢?
《荊楚歲時記》載:“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古時人們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
此時節新麥方熟,吃上兩碗新小麥做成的湯面,淋漓地出一身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且傳統醫學認為,小麥味甘,性涼,有養心安神,益氣除熱,除煩止渴,和五臟,調經絡,利小便之功效。
2.飲羊肉湯
羊肉鮮嫩,味甘性溫,《本草綱目》載,羊肉“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益腎氣”,是助元陽、補精血、益勞損之佳品。
中醫學認為,夏天吃羊肉,可以去濕氣、避寒冷、暖胃生津、保護胃腸,這與《黃帝內經》所載“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觀點是相契合的。
3.黃瓜茄子來解暑
黃瓜氣味甘寒,能清熱利水,有解毒消腫、生津止渴的作用。
茄子味甘、性寒、無毒。主治寒熱、五臟勞損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腫寬腸。
4.常吃藕和綠豆芽
“小暑吃藕精神旺”。蓮藕脆而微甜,可生食也可做菜。
- 藕粉能消食止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預防內出血,在清咸豐年間還被欽定為御膳貢品;
- 生藕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散瘀、補脾開胃的功效;
- 熟藕能益胃健脾、養血補益、生肌止瀉。
暑天吃藕還有安神和幫助睡眠的作用。
“吃了綠豆芽,再熱都不怕。”綠豆芽性涼味甘,不僅能清暑熱、通經脈、解諸毒,還能補腎、利尿、消腫、滋陰壯陽,調五臟、美肌膚、利濕熱,。
適用于濕熱郁滯、食少體倦、熱病煩渴、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目赤腫痛、口鼻生瘡等患者。
小暑運動防中暑
在小暑高溫天氣中,人體本身的熱量消耗就很大,如果在高溫下活動,更易引起中暑,所以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時運動。
關于運動方式,推薦游泳和走步:
游泳是全身運動,非常適合在夏天進行,不僅能鍛煉身體、防暑消夏,還能增強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功能。
走步是老年人最適宜的體力活動,有時間就堅持,可以驅走疲乏。
每周3~4次,每次30~40分鐘最合適。也可在家中做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
小暑養心護陽有3法
1.按摩穴位
神門穴屬手少陰心經。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凹陷處。在腕關節的掌側,小指末端延伸可摸到一突起圓骨,該圓骨下方凹陷處按壓有酸脹感即為此穴。
神門可瀉火除煩,寧心安神,是治療心受邪擾的重要穴位。
操作方法:用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脹、微痛的感覺。每天早晚、左右腕各掐按1~3分鐘,先左后右。
勞宮穴屬手厥陰心包經。位于掌心橫紋中,第2、3掌骨中間。握拳,中指尖下是穴。按壓有酸痛感。
勞宮穴可清心泄熱,是治療中暑、心痛煩悶的要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穴位,至有酸脹或微痛的感覺。每天早晚、左右手各掐按1~3分鐘,先左后右。
2.養生“呵”字功
操作方法:開始練習時,雙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頭正頸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兩手臂自然下垂,兩腋虛空,肘微屈,兩手掌輕靠于大腿外側。全身放松,兩眼微開,平視前方。身體虛弱者,也可采用坐位。
練功時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自然吸氣;用口呼氣,呼氣時收腹、提肛,人體重心略向后移,腳跟著力,足趾輕微點地,輕輕發出“呵”聲。
功效:可補中益氣、生津止汗、養心寧神,適合出汗過多、失眠健忘、煩躁者。
3.艾灸除心煩
選穴:脾俞穴、腕骨穴。
- 脾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具有調補脾氣的功效。
- 腕骨穴在腕后內側,第5掌骨底與三角骨之間的赤白肉際凹陷中。
圖片來源: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臺
操作方法:將點燃的艾條置于離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灸。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1周灸2~3次。
功效:可固護陽氣,健脾、清心、除煩。
陽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更是活力的源泉。小暑節氣,應保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飲食清淡、不過貪涼,適當鍛煉、避免大汗,心情愉悅、心態平和,切忌因生活的無節制而耗傷陽氣。
文章來源:中國中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