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本文字數:3044,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第一財經 武子曄
“大街上的車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新,可是進店維修的車輛卻少了。”從業十余年的汽修店老板劉哲(化名)說道。
2010年前后,劉哲在某二線城市開了一家小型汽修店,他雇傭了兩名汽修師傅。當時正值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4S店售后保養業務價格偏高,而汽修店由于性價比和便利優勢吸引了不少客戶。
隨著客源增加經驗積累,劉哲經營的這家汽修店很快賺到了錢,開店后的幾年時間里,在業務趨于穩定后,月營收最高達到了10萬元以上,每月最高凈利潤能夠達到六七萬元。隨后,劉哲租下了更大的店面,人員隊伍也快速達到了10人。“業績好的時候,一天進店修車的臺次能夠達到20臺,當時一年凈賺100多萬都不是什么問題。”
但近兩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這導致傳統燃油車維保需求持續萎縮,疊加市場競爭、信息越來越透明等因素,中國汽車后市場已開啟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和劉哲的門店一樣,曾遍布大街小巷的汽修店正經歷著一場嚴峻的考驗。
“能熬就熬”
2020年前后,劉哲經營門店的燃油車保養訂單開始下滑,當時也有少量新能源車來店里做保養。相較于燃油車需要換機油、濾芯、火花塞等基礎保養,新能源車保養基本就只換個空調濾芯,而剎車片、輪胎磨損等更換周期較慢,劉哲說“很難賺到錢”。
另一方面,途虎、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入局,并逐步進入下沉市場,這讓汽車維修業務更為透明。“汽修店以前賺的是信息差,和4S店相比汽修店維保價格低,效率高。現在玩家增多后,信息透明,很多4S店為了賣車還贈送6年15萬公里等基礎保養,這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劉哲表示。
劉哲進一步告訴記者,“材料費的利潤變低、工時費也不高。汽車保養業務上,國內出現了199元或者299元基礎保養的促銷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來引流,這導致利潤越來越薄。”他表示,目前能夠保證每月凈利潤2萬元已經不錯了,一些同行的狀態是“能熬就熬”,熬不下去就關門,不少已經躺平。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5年間,全國傳統汽修門店數量減少了18.7%,從之前的42.3萬家減少到34.4萬家。尤其在電動汽車滲透率較高的一二線城市,傳統汽修店減少幅度更為明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傳統汽修店數量減少超過25%。新增汽修店數量也在減少,有數據顯示,汽車修理相關企業注冊量從2018年的11.11萬家跌至2024年的3.18萬家。
汽車維修領域資深行業人士黃燦在近期調研中發現,一家建店面積為300㎡場地的汽修店,月租金達2.4萬元,且周邊小區密集。但這家店2024年平均月現金營收僅為1.6萬元,比2023年每月13.7萬元暴跌超750%。
“過去,一家人員10人左右的門店月純利能有十幾萬,一年賺一兩百萬很輕松,投資一家成本七八十萬的門店約3年可回本。現在盈利大幅縮水,10人店面年利潤能有二三十萬已算不錯,凈利率約10%~15%(毛利50%左右,但人工成本占比30%),盈利縮水了三四倍。這是因為配件成本越來越透明,而工時成本降不下來——維修時間成本高,若工時費低,根本覆蓋不了房租、人員工資等固定成本,比如一次保養若賺不到100塊,大概率會虧本。”黃燦對記者表示。
誰在沖擊傳統汽修店
目前,傳統汽修店的收入仍高度依賴燃油車業務,然而,隨著燃油車保有量增速放緩,這一業務正面臨“量價齊跌”的困境。
F6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國內汽修門店累計產值下滑1%,累計臺次與去年同期持平,但超半數門店維修臺次同比負增長;單車年均維保價值穩定在2500~2600元,但客戶消費意愿持續下降,單次進廠僅消費1個項目的車主占比從2021年的62%升至2024年的66%。
黃燦認為,首先是新能源車的爆發式增長,在供需兩端擠壓著傳統汽修店的生存空間。他對記者表示,新能源車的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結構簡單,故障率低,5輛新能源車的保養需求才相當于1輛燃油車。這導致傳統汽修店的核心業務,保養、維修、鈑噴等呈現萎縮狀態。
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激烈,廠家為鎖定4S店會出臺政策,形成一定的封鎖,且維修還面臨較高的安全風險或技術風險,很多修車廠不敢涉足。要取得新能源維修的廠家授權,需具備相應資質,店面投資通常在500萬元以上,甚至1000萬元左右,一般修理廠難以承擔,且回報周期長、風險不確定。
其次,國補政策推動下的新車置換潮,也加速了存量燃油車的淘汰。“很多正值維修期的燃油車被提前報廢,直接沖擊了汽修店的客戶基礎。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汽修店的客流量銳減,部分門店的進廠臺次同比下滑超過30%。”黃燦表示。
再者,保險板塊的萎縮,也是汽修店盈利壓力的來源之一。黃燦告訴記者,過去保險業務能貢獻門店30%~40%的利潤,現在保險公司為降低賠付率,大幅壓縮維修費用,部分門店該業務收入占比已不足10%。
傳統汽修店如何轉型
在社交平臺上,大量汽修店的老板幾乎都開起了短視頻賬號,通過科普汽修知識或者轉讓店面再重新開店等形式吸引關注。同時,一些新成立的汽修店也在社交平臺上活躍,發布創業故事等內容。顯然,通過短視頻獲取流量已成為汽修店老板們的重要轉型路徑之一。
“行業客流量并非總量減少,而是客戶更傾向于選擇服務好的門店。信息化和短視頻普及讓行業更透明,客戶向優質門店集中的速度加快,這是正常的流動,畢竟燃油車保有量仍占乘用車市場9成左右,需求一直存在。”黃燦對記者表示,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他們大多數是通過拓展轉型業務,比如抓住改裝車和二手車交易紅利,因為這些領域投流和業務模式較為簡單。
黃燦也觀察到,部分夫妻店通過聚焦社區服務、降低運營成本實現了逆勢增長。“這類門店月產值5萬~10萬元,扣除成本后凈賺2萬元,雖然利潤不高,但夫妻兩人即可維持,無須雇傭員工。”他指出,這類門店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低成本和高客戶黏性,通過提供洗車、快修等基礎服務鎖定周邊車主。“2024年已有不少夫妻店轉型為“工作室”,僅承接熟客業務,進一步壓縮成本。”
“燃油車在國內的經銷商網絡建設、零配件供應和維修項目管控等方面,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近年來的法規調整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我們堅信新能源車后市場具有巨大潛力。消費者對便捷服務和可信賴的維保渠道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孚創總經理兼董事劉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燃油車維保行業為鑒,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增長和車主需求多樣化,維保服務的開放化將是大勢所趨。新能源車后市場的業態還剛剛起步,未來新能源的OEM生意和維保生意一定會有變化。
今年1月,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車維修使用成本,推動降低維修成本,豐富新能源汽車維修零部件供給渠道和類型,鼓勵推動新能源汽車企業和動力電池企業通過技術開放,提升動力電池的維修經濟性。同時,要加強新能源汽車維修企業能力建設,建立完善維修和理賠標準,提升車輛維修和理賠標準化程度。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建議,現有汽修企業應采取以下措施積極應對變化:一是盡早投入電動汽車維修技術培訓,重點掌握高壓電系統安全操作、電子控制系統診斷等核心技能;二是積極與電動汽車廠商建立合作關系,爭取維修授權;三是提升數字化水平,學習使用遠程診斷工具和軟件分析系統;四是探索多元化服務模式,如上門服務、會員制等新型業務模式。
微信編輯| 蘇小
實習生| 小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