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名高三學生鄭重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寫下了非清非北的選擇,他們的班主任漆老師,卻在班級群里敲下冰冷的字句:"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將我們所有的感情都化整為零",甚至宣布"明天上午將以失望解散此群"。這番師生之間無聲的拉鋸戰,瞬間扯開了所謂“為你好”教育情感表象下的真實糾葛。
這并非孤例。高考志愿季,多少學子面臨相似壓力?當名校光環與個人意愿沖突,教育者該扮演什么角色?
一場志愿分歧引發的“群解散”風波
高考成績揭曉,瑞昌一中漆老師為三名學生精心規劃了“清北”之路。但7月5日,得知學生未按其建議填報時,情緒瞬間爆發。
微信群內,她痛斥學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指責他們辜負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苦心勸告,最后憤然宣布“解散此群”。
學校次日緊急聲明:漆老師已深刻檢討,校方重申尊重學生志愿自主權,嚴禁任何干預行為。目前學校與漆老師已向學生及家長致歉,三名學生終按自身意愿完成志愿填報。
“為你好”背后的權力失衡
漆老師事件撕開了教育中一道隱秘傷口:
- 情感綁架之痛:一句“將感情化整為零”將教育異化為情感勒索。真正的關懷,應是助力飛翔而非系上枷鎖。
- 專業偏見之困:斥責學生“追逐熱門專業”,卻忽視時代變革下多元成才路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領域,正需要打破“唯名校論”的勇氣。
- 權力越界之險:志愿填報本質是學生的發展權。教師越俎代庖,折射出教育者角色的認知偏差。
志愿選擇權:一場必須贏下的成人禮
志愿填報是青少年向獨立人格邁進的關鍵儀式:
- 數據警示:某機構調研顯示,超35%大學生后悔當年志愿選擇,主因是“缺乏自主權”。被動選擇埋下的是長期職業迷茫的種子。
- 專家共識:教育學者熊丙奇指出:“志愿填報的第一原則是學生主體性。教師可提供信息,但決策權不容剝奪?!?/li>
- 法律底線:教育部三令五申,嚴禁中學教師干預學生填報志愿。教育者的使命是點亮燈塔,而非親手掌舵。
當三名學生終于按照自己心意提交志愿表時,他們贏回的不僅是一次選擇機會,更是對自我人生的主權宣示。漆老師那句“感情化整為零”的痛心之言,恰恰暴露了某種教育迷思——將情感投入與回報預期捆綁,將個人意志凌駕于學生未來之上。
理想的教育,是讓每一株幼苗按其本性生長。志愿表上那一個個堅定勾選的專業代碼,不該成為教師榮譽的勛章,而應是青春夢想的起航坐標。
陶行知曾言:“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為人所化。”
當教育者學會放下“我執”,
講臺之下,終將綻放萬千姿態的人生風景。
愿每一次選擇都被尊重,每一份熱愛都有歸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