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后三個月,印度成功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完成"絕殺"。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印度民眾狂歡——這個曾淪為英國300年殖民地的國家,終于在宗主國面前揚眉吐氣。2022至2023年,印度經濟增速仍高達9.1%,在世界前十經濟體中位列第一。在全球新冠疫情后經濟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印度異軍突起成為世界經濟亮點。
與此同時,印度人口增長勢頭迅猛。2022年總人口達14.12億,年齡中位數僅28歲。這意味著若維持現有生育政策,印度人口將在十年內突破15億。聯合國預測,2023年4月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印度學界更宣稱其綜合國力已躋身世界前三,國內趕超日本的呼聲日益高漲。總理莫迪自信宣告將在25年內將印度發展為發達國家。
拋開"干凈又衛生""三嫂子"等刻板印象,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正緊跟中國發展步伐。其經濟飛躍的核心動力何在?對中國有何啟示?印度是否可能超越中國?這些問題引發廣泛思考。
人口紅利被視為關鍵因素。中國曾是經典范例:1978年9.6億人口以1.35%增速增長,改革開放后依托龐大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80年代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12‰,勞動力激增帶動崗位需求,推動經濟年均增長3%,成就"世界工廠"地位。當前國際普遍看好印度的人口紅利前景,其勞動年齡人口更年輕,且通過融資政策創造就業,海外勞工每年貢獻160億美元外匯。制造業更是印度王牌:2014年莫迪政府推出"印度制造"計劃,目標每年吸納1200萬人投身制造業,吸引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Made in India"產品日益增多。
但中國會將"世界工廠"桂冠拱手相讓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印度勞動力素質堪憂,2.8億文盲,小學輟學率高達40%。其文盲標準極低。這些低技能勞動者僅能從事簡單手工勞動,導致六成人口依賴農業,工業發展滯后反造成19.3%大學生失業。其次,性別歧視嚴重,占人口半數的女性僅五分之一就業,惡劣治安與頻發的強奸案使女性就業環境雪上加霜;第三,時代錯位問題凸顯:當中國主動適應電子化、自動化浪潮時,印度崛起卻遭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術沖擊。缺乏高精尖產業與高素質人才成為硬傷,加之底層民眾工作態度懶散,制造業升級困難重重。
這種社會風氣與腐朽的種姓制度密不可分。四千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后創立的種姓體系,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及"不可接觸者"。盡管政府明令禁止歧視,但婆羅門仍占據政府司法部門70%職位。膚色差異固化了階層認知,首陀羅從事農工等低級勞動,"不可接觸者"則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從事掏糞、殮尸等污穢職業。這種制度導致底層民眾逆來順受,甚至喪失改變命運的動力,印度教輪回觀念使其認為"今生命運即來世宿命",懶散懈怠成為普遍現象。更嚴重的是,約五分之一人口因歧視無法參與生產,造成巨大勞動力浪費。
經濟結構失衡加劇發展困境。印度消費占GDP比重長期維持70%到80%,投資與進出口占比畸低。聯邦制政治體制導致基建落后:中央政府無權管轄地方事務,修建鐵路公路需協調各邦,而財政赤字使地方政府消極怠工。港口設施同樣糟糕,孟買港吞吐量不足上海一半,20多個管理部門互相推諉導致大型貨輪避而遠之。這種"三駕馬車"失衡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盡管印度人均GDP僅2563美元,2022年仍有83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億人日收入不足20盧比。廁所覆蓋率不足50%的衛生困境雖經"廁所革命"有所改善,卻引發公共廁所性侵事件頻發。這個宣稱要"超日趕中"的國家,社會治理的短板暴露無遺。
反觀中國,雖GDP增速放緩,但已實現高質量發展:制造業完成從低端到高端、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轉型,"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造"。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2021年建成小康社會,將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核心目標。印度的GDP超越英國固然可喜,但需清醒認識到這是在英國經濟下滑背景下的階段性成果。隨著印度政府財力增強,其區域凝聚力與治理能力提升值得關注,但跨越發展鴻溝仍需時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