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青春期大學問季夏營 見二條·
文章|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號(zerofield0)授權發布
文清在婚姻中常常感到不公平感,感覺自己付出很多,但對方卻沒有和自己對等的付出。以至于很多事情不能碰不能說,一說就有澎湃的委屈涌上來。
她來找我的時候,說的最讓她有委屈感的一件事就是她的婚禮。
文清結婚的時候已經懷孕了,因為擔心自己身形狀態不好,就沒有辦正式隆重的婚禮,所以當時就非常簡單的請家人吃了頓飯。然后一直希望丈夫能給自己補辦一個婚禮。
但每次說到要辦婚禮時,丈夫的態度就是:
“可以啊,你想辦就辦啊”
“行啊,你準備怎么辦,我支持啊”
文清對丈夫這樣的態度很不滿意,覺得對方一點兒都不積極主動,只是一個配合的態度。
還有很多事情,她感覺丈夫似乎沒那么愛她,不能說不愛,但······就是,不夠愛。
如今他們有兩個孩子了,結婚這幾年,她也提過很多次,但她覺得到現在丈夫都沒有一個努力明確的態度來推進婚禮,讓她非常的委屈甚至寒心。
到現在婚禮簡直已經變成了文清心頭的一根刺,甚至是身邊的朋友結婚邀請她去參加婚禮,她在那個現場都待不住,似乎別人的整場婚禮都是一個對她的大型嘲諷:
“你看吧,別人結婚都有婚禮,就你沒有。別人得到的愛都是飽滿的,你得到的愛就是個殘次品”。
到后來,身邊的人結婚,她能不去就不去,要么給了紅包略坐坐就走,要么各種理由推脫不去。
說到這里文清的委屈噴涌而出,眼淚止不住的流。
我問文清,你希望怎么樣呢?文清說我希望對方能主動推進這件事,而不是要我推進。
我說你可以給對方定一個時間截點,例如今年國慶必須把婚禮辦了,或者明年元旦,必須要在這個事件截點辦了,然后讓對方推進可以嗎?
文清說:“但是如果真的定國慶,我自己工作各方面也會有些安排,不一定能安排出時間。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覺得現在自己有點兒胖,不是自己最好的狀態,不想現在辦,要辦也是減肥之后辦。”
“我明白了,你自己也沒那么想現在辦,但是你卻希望對方來主動推進這個事情。”
“當對方只是表現出一個配合的態度時,你就會覺得對方只是在敷衍。然后就會感到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好好對待,不被愛。”
我頓了頓,接著說:
“但問題是你并沒有真的那么想馬上擁有這個婚禮,你只是要你老公用一個行動來證明態度。”
“但問題是如果你作為第一需求人你都不能配合響應,你丈夫為了滿足你真的推進了,花了錢折騰一通,這里面可能推進不下去或者效果不好的代價卻要他來承擔。”
“而你這個最渴望要婚禮的人卻不用承擔。你身邊的人接受到這樣一個矛盾的信號,他怎么可能積極主動推進呢?”
她沉默了好一會兒,慢慢的說出:“好像是這樣。”
這讓我想起早年我跟我媽媽的這種“鬼打墻”,她說我不給她買禮物,但是我真的買了禮物,她又不滿意,說我不需要這些,我問她需要什么她說她什么也不需要,但是某個時刻又會埋怨“你從來不給我買禮物”。
文清陷入的困境是很多人在關系中都會有的困境,那些關系中似乎怎么說都說不清楚的鬼打墻話題往往都是這個結構——
我以為要的是那個東西,其實我要的是借這個東西來證明我值不值得被愛,其實這個東西我也沒那么想要。
把每一次提出需求,對方的反應,都當做一次我是不是有被好好愛的取證現場。
但悲劇在于,當她說出“你證明給我看”時,潛臺詞已是“我猜你根本做不到”。
這像一場注定失敗的情感審判:丈夫無論配合還是主動,都會撞上她預設的“不夠愛”的高墻。
口頭配合—— “敷衍!你根本不上心!”
真的推進——“可我現在不想辦/狀態不好/工作忙···”
最終放棄——“看吧,我就知道你不愛我!”
文清們的困境,是一場精心設計的“不可能任務”。
她將丈夫置于無解的境地:做與不做,皆是錯。
這種持續的挫敗感,會磨損身邊人主動付出的意愿——既然怎么做都無法讓你滿意,那不如少做,至少不再徒增疲憊和挫敗。
于是,丈夫逐漸退回“少做少錯”的邊緣角落,忽視和疏離就真實的發生了,而這恰恰“印證”了文清最初的恐懼:
“你看,他果然不夠在乎我。”
“果然,沒人靠的上,最終只有靠自己”
婚禮執念,只是這場關于“我不值得被愛”信念的現實投射物,只要“我不值得被愛”的底層信念在,一個投射物解決了,還會有無數的投射物被翻涌出來。
即使婚禮如愿舉行,還會有無數新的審判臺在生活中連綿不絕的搭起來:
旅行計劃—— “他從不主動規劃路線!”
紀念日—— “連禮物都要我提醒才買!”
日常承諾—— “答應的小事都做不到!”
每一個生活場景,都可能被無意識的變成一場驗證“我在你這里是否重要”的審判臺。
而審判看似是考驗別人,其實是內心恐懼和自我懷疑一次又一次的從潛意識——信念——行動(語言)——現實,的自我實現塑造的過程。
一個遲疑的眼神、一句隨口的認可、一次未達成的行動、一次自己需要幫助時恰好對方的不在場······都會被迅速歸檔為“罪證”。
問題是每一次定罪加強之后,我們表面上審判的是對方,其實審判的是自己。
每一次都感受到自己是不是不夠好,委屈灰暗的情緒不斷的疊加蔓延,而這種情緒自然也會導致我們在關系中變得挑剔、不開心、掛臉、抱怨、難以被取悅。然后對愛的磨損就這么在現實中發生了。
當我們已經感覺到關系開始被消耗,愛開始磨損時,我們該怎么做呢?
當在關系中感到失望的時候要非常清晰自己真實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從設置測試的模式中脫離出來,把情感需求和事務需求分開。
作為事務需求,我們作為提出需求的人要明白:我們自己為自己的需求要承擔更多推進它實現的責任。
表達真實需求,而非設置測試:
清晰、具體地表達“我需要什么,我需要你具體做什么”,而非要求對方“證明什么”。
就文清的案例,我給了她一個方案,讓她回去重新跟丈夫聊,告訴對方,補辦婚禮對我很重要,我現在想先減重,但同時在這期間你也能做點什么參與進來,讓我感覺到辦婚禮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在操心。
然后大家一起每月存錢建設一個婚禮基金,預期兩年,然后用這個錢來補辦一場婚禮。(至于每個人每月投入的數額,一千還是五百,可以回去商量。)
這就提供了明確路徑,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在當下可以用明確的方式參與進來。
這也是我經常說的:我們在關系中不是要放下期待,而是要學習,如何用正向的方式來表達和推動有效的行動完成期待。
同時學習練習“看見”微小的愛意——主動摘下“委屈濾鏡”,收集那些曾被忽略的愛的證據:
○他默默倒的一杯溫水
○疲憊時的一個擁抱
○聽你抱怨時的耐心
這些微小瞬間,才是愛的真實土壤。
當然最終要的是,我們需要成為自己價值的“第一確認者”。真正的價值感,無法由他人永久“證明”。
是的,這里有個很重要的詞——永久,當你不是自己價值的第一確認者時,別人即使能證明一整子,你也無法相信一輩子。
如果你沒有自我積累自愛的能力,當內心出現自我懷疑的時候就會無意識的又進入從他人那里獲得被愛證據的證明模式。
而只要一次證明失敗,那個委屈,和內心深處我不夠好的懷疑就會彌漫開來。
去提升自我價值感和自愛力,它源于內在的自我確認。
通過破除限制性信念,療愈傷痛,自我關懷(減少自我剝削,自我逼迫)、發展熱愛、肯定成就,逐步建立“我本自具足”的根基。
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學家與關系教練;資深溝通訓練專家;蟬聯2019&2020中國心理咨詢師權威排行榜Top50;百萬級女性成長課《自愛力》體系主理人;自媒體平臺優質原創作者,文章常發表于【德芬空間、武志紅、邏輯思維、十點讀書】等百萬粉絲平臺。優質暢銷書作家,著有人生哲學類暢銷書《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婚姻-社會心理學暢銷書《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微信公眾號:周梵(ID:zerofield0)。
2025年青春期大學問季夏營 | 第2期
你看到的是垃圾堆,我看到是他活著的方式
中年女性最大的福報:沒有人愛你
???
咨詢電話: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