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尋找軍工產品的新客戶,俄羅斯不僅將蘇-35S作為蘇-57E的配套機型進行推銷,還承諾提供尚未完成研發的新型發動機,不過交貨時間令人懷疑。
從近期的報道來看,俄羅斯似乎并未放棄向印度出售蘇-57E和蘇-35S戰斗機的計劃。與此同時,俄羅斯提出了兩個看起來對印度極具吸引力的方案:一是進行大規模本地化生產并轉讓相關技術,二是快速交付部分戰斗機滿足印度當前的需求。
2025年7月6日,據《防務博客》報道,俄羅斯提議在印度斯坦航空位于納西克的工廠建立蘇-57E生產線,這座工廠此前曾根據許可組裝了超過220架蘇-30MKI戰斗機。俄方承諾提供源代碼,并實現40%至60%的國產化率比。如果與雙方以往的交易進行對比,這樣的協議顯得非常“慷慨”。
這項提案還允許印度整合國產系統和武器,例如“阿斯特拉”空空導彈、“魯德拉姆”反輻射導彈,以及“維魯帕克沙”有源相控陣雷達。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表示,這些定制化改進,再加上對發動機、隱身系統和航電技術的轉讓,非常契合“印度制造”政策,也有助于推動印度自主研發第五代戰斗機。
關于交付速度,俄方承諾首批20至30架蘇-57E將在3到5年內交付,這在全球范圍內也是相當快的速度了。這可能意味著俄方準備動用現有生產線優先保障出口,畢竟目前除了國內訂單外并無其他生產任務。
如果訂單總量為70至100架,那么交付工作將在2035年之前完成。如果在本土生產的情況下,這確實是一份非常誘人的報價,但這背后也伴隨著大量疑問。
印度早在2018年就退出了蘇-57項目,當時明確指出蘇-57“不符合第五代戰斗機標準”。盡管如此,俄羅斯依然在2025年2月的印度航空展上展示了蘇-57戰斗機。
此外,制裁也構成了嚴重威脅,可能導致零件供應和維護保障方面出現問題。早在2018年,由于供應中斷,有超過40%的蘇-30MKI戰斗機無法執行任務。
不過,俄羅斯或許仍有一線希望,那就是印度對新型發動機AL-51F1感興趣。不過,這款發動機仍在研發中,僅展示了模型,并在一架原型機上試裝,研發完成時間又一次被推遲到了2027年。
至于蘇-35S,目前正在參加印度117架多用途戰斗機的招標。此外,印度要求在2到3年內交付36至40架戰斗機。這個數字耐人尋味,因為俄羅斯每年只能生產6到12架蘇-35S戰斗機。因此,要么是存在未投入使用的額外產能,要么是產能被再次夸大,或許這兩種假設都是正確的。
然而,這項提案面臨另一個問題:印度正在積極采購“陣風”戰斗機,并計劃實現本地化生產。這款法國戰斗機整體性能優于蘇-35S,并且能夠使用“流星”超視距空空導彈。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陣風”在面對巴基斯坦殲-10CE時的表現不佳,可能會影響印度的決策。但即便考慮到這個因素,除了中國和阿爾及利亞的合同外,蘇-35S的出口前景依然迷霧重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