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軍事頻道《礪劍》欄目報道,在一次緊急任務中,外軍機逼近中國領空,有多架殲-20隱身戰機中止訓練任務,掛實彈緊急升空實施攔截,經過幾番交手后,最終一舉將其逼退。能讓中國動用現役最先進的第五代隱身戰機殲-20,這個對手的身份絕不簡單。
報道沒有提及具體是哪國戰機,也沒有說是什么型號飛機。有分析認為,“外軍機”其實就是指美國空軍的戰斗機,考慮到殲-20緊急升空執行了攔截驅離任務,值得殲-20緊急出動攔截,除了同代隱身機外實在沒有其他可能性。這意味著對手同樣出動了五代機。
《礪劍》欄目在報道中提到了“王海大隊”一詞,也就是隸屬與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的“王海大隊”。該大隊是我軍首支整建制換裝殲-20隱身戰斗機的作戰單位,此前在1992年與2000年,還曾經是我軍第一支裝備蘇-27SK與蘇-30MKK的飛行單位。一直走在時代前列,保持技術領先。
“王海大隊”是美國太平洋空軍第18聯隊第44、第67戰斗機中隊的老對手,以前美軍經常出動F-15C/D對我國實施抵近動作。外界普遍認為,此次與殲-20交手的美國空軍隱身戰機型號應為F-35A,同時存在另一種可能性,F-22A隱身機也有一定可能。公開資料顯示,美國太平洋空軍第354聯隊第355、第356戰斗機中隊裝備有F-35A,兩者駐地均在阿拉斯加州艾爾森空軍基地。再者是第3聯隊第90、第525戰斗機中隊,以及第15聯隊第19戰斗機中隊則裝備有F-22A,前者駐地同在阿拉斯加州,后者駐地位于夏威夷。但美軍這些隱身機經常赴西太平洋地區輪駐。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美國空軍F-35A與F-22A要么來自這些常駐單位,要么就是輪駐單位。以F-35A為例,2025年4月,隸屬美空軍第325聯隊第421戰斗機中隊的F-35A戰機,與第355戰斗機中隊的F-35A戰機,一同部署至位于沖繩島西南部的嘉手納空軍基地,以接替于今年1月輪換在此的第134戰斗機中隊的F-35A(隸屬美空軍國民警衛隊第158聯隊)。至于F-22A隱身機也會前出至嘉手納,只不過在頻率上不及F-35A。
嘉手納空軍基地與我國劃定的東海防空識別區的邊界近在咫尺。按照相關規定,在東海防空識別區中飛行的航空器,須向我國提供以下識別方式:一是飛行計劃識別,二是無線電識別,三是應答機識別,四是標志識別。倘若航空器不配合識別或拒不服從指令,我國將會采取防御性緊急措施,包括識別、監視、管制和處置,特別是“處置”中還涵蓋著空中自衛。
因此受美國太平洋空軍指揮的F-35A與F-22A隱身機,多是從嘉手納基地出發,然后直抵東海防空識別區。五代機的優勢在于前向隱身性能,在進行空中作戰時具有極大的優勢。不過,美國空軍著實小瞧了我國在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管控力量。首先是岸基預警雷達和反隱身雷達,主要承擔對空監視和警戒,探測距離從幾百公里~上千公里不等,一旦發現可疑目標,我軍會派遣戰機或空中待戰的戰斗機迅速攔截,并進行查證識別。
其次是我國海空軍在東海當面部署的大量預警機。這些預警機通常進行戰備值班飛行,機載預警雷達可對東海防空識別區邊緣地帶實施監視,甚至包括監視敵方主要機場的起飛情況,對飛向我方的飛機進行查證,判斷其機型、屬性以及企圖等。最后還有長航時無人機,大型長航時無人機能夠對防空識別區進行大面積的巡邏,對于發現的目標信息,通過衛星數據鏈實時傳輸至后方,后方在接收到這些數據后將會做出具體處置。
綜上所述,當美國空軍的F-35A與F-22A逼近我國防空識別區,我軍岸基雷達與預警機就已做出反應,空軍立即調動正在進行訓練任務的殲-20所在部隊前出接敵,殲-20飛赴目標空域,按規定對其進行識別、警告以及驅離,期間經過“數輪激烈攻防”。當然,美國空軍若不識趣的話,那么等待它們的就只有遭受打擊。
透過央視報道可以看出,在東海方向上,我國已經編織起一張攻防兼備的大網,讓美軍F-35A與F-22A的隱身優勢降至最低,美國空軍很難達到先手落子的效果。殲-20隱身戰斗機作為一把尖刀,對美國空軍隱身戰機更具威懾力,并能夠“持續占據戰場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