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公元前125年左右,漢武帝最后下詔,對郭解進行滅族。郭解之死,象征著自春秋以來一直游離于朝野之間的游俠時代的徹夜終結。
在漢武帝強力鎮(zhèn)壓俠客階層以前,俠的影響力很大,大到經(jīng)常可以與國家權威相對抗,權臣和地方豪強都圈養(yǎng)死士,而這些死士不少是都是游俠出身,這些人的存在漢武帝看來,是社會不安定因素,嚴重地威脅到了朝廷的安全。
當代史學家呂思勉說:“好文為游士,尚武為游俠”。司馬遷在《史記》中單獨給游俠列傳嗎,一再強調,游俠是一種行為模式,他認為:“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司馬公的意思就是說,這些游俠,雖然行事不符合國家的法律,但是他們言必行,行必果,舍身解救困厄,然后隱姓埋名,不肯夸耀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從戰(zhàn)國到西漢,俠客都是一個完整的階層。按司馬遷的分類法,有布衣之俠、閭巷之俠、卿相之俠。大概就是根據(jù)俠的經(jīng)濟能力和影響力進行的劃分。當時戰(zhàn)國四公子養(yǎng)門客,實際上就是圈養(yǎng)當時社會上最大的一批游俠,他們勢力足以與一國抗衡,甚至能夠左右國家間的戰(zhàn)爭局勢。
但從其中可以看出戰(zhàn)國七雄里只有秦國不養(yǎng)門客和死士,因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后,采用法家治國,嚴厲限制和打擊游俠階層在內(nèi)的各種民間勢力。待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一強力政策在全國對游俠實施打壓,因此在集權的打擊下,游俠隱匿鄉(xiāng)里,不敢出頭。但他們帶著國仇家恨,伺機報復。這群人中,就有很多原來六國的貴族子弟,以俠義相互期許,走上復國血仇之路。秦始皇在位期間,多次遭遇暗殺,而殺手或其幕后主使,基本都是入秦以后備受壓制的游俠階層。
劉邦在建立漢朝之后,鑒于秦國被滅的教訓,放寬了對民間的管制和打壓,從法家的唯皇權獨尊,調整為道家的無為而治,容許民間勢力代替皇權在某些地方進行治理。對游俠這一階層也有意識地放權。
魯人朱家,人稱“漢家第一大俠”,以庇護豪士出名。這些“豪士”,都是由于種種原因被朝廷緝捕的人,朱家不惜與朝廷相抗命,把人救下來。特別是他營救季布一事,為游俠贏得極高的聲譽。季布成為漢朝名臣之后,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朱家,卻終生不再與季布見面。這一救人于危難、施恩不圖報的俠者風范,使朱家名滿天下。應該說的是,朱家生在劉邦的時代,是游俠階層最后的自由時光。
漢初分封了很多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形成“國中國”,皇權難以滲透進去。諸侯國為了擴大勢力必然要招攬人才。于是,興盛于戰(zhàn)國時代的養(yǎng)士之風,此時開始全面擴大,班固《漢書》記載,后來作亂的吳王、淮南王,“皆招賓客以千數(shù)”。
吳王劉濞依靠游俠周丘,不費一兵一卒,就占據(jù)了下邳城。好在劉濞尚未把天下一流的游俠都招致麾下。名將周亞夫率軍平亂,行至洛陽,與當時最著名的大俠劇孟見面后,興奮地不得了,說:“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劇孟,吾知其無能為已。”但在君主集權制度下,皇權是唯一的鐵一般的法則,決不允許任何游離于皇權秩序之外的社會勢力存在。
為皇權殺伐立威這件事,漢武帝來完成的。而本文開頭被滅族的郭解,只是不幸遇上了強力整肅帝國秩序的運動,最終成為游俠時代終結,一個象征性的歷史背影。
漢武帝時,經(jīng)過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無論是國力、財富還是權力分配,此時必須要把原來放任民間的財富與勢力,通通收歸中央。所以開始有針對性對游俠豪強的遷徙和捕殺。面對游俠“權行州里,力折公卿”的挑戰(zhàn),漢武帝三次啟動“徙陵”政策,將郡國豪杰以及家財00萬以上者,遷去守茂陵。“內(nèi)實京師,外銷奸猾”,一舉兩得。
郭解原本不在遷徙名單內(nèi),但因為名氣太盛,被舉報為地方豪強,地方官員只好把他列為“徙陵”對象。
郭解,河內(nèi)軹縣人,“俠二代”。他父親就是個俠客,漢文帝時因犯法被殺。郭解年輕時,其是個十足的黑社會,此人陰狠毒辣,與人相處,但凡有人讓他不痛快了,他就提著刀把人給捅了,郭解因此殺過很多人。但他這人也非常講義氣,經(jīng)常豁出命去幫朋友報仇,因此結交了不少亡命之徒。一個犯下這么多罪行的人,按理說,應該很快被官府抓起來開刀問斬才對。但很走運,數(shù)次都躲過了官府的追擊,加上遇到大赦,結果又給放了。
就這樣,隨著郭解年齡的增長,他也逐漸變得成熟起來,人到中年時,突然頓悟,覺得自己以前干的事兒太離譜了,于是改邪歸正,變得仗義疏財,成為名滿天下的大俠。
當時郭解的外甥仗勢欺人,強灌別人喝酒,對方一怒之下,拔刀將其刺死,郭解在聽兇手將事情經(jīng)過講述完,他沒有怪罪兇手,此外,他還充當洛陽城的糾紛調解人。洛陽的大糾紛,任誰出面都搞不定,但只要郭解來了,三言兩語就化解。畢竟這么個頭面人物,大家都要給面子。不過,郭解調解完,要求發(fā)生糾紛的雙方假裝尚未和解,等洛陽當?shù)刭t豪來調停后,再和解。把功勞讓人,成人之美,正是游俠的基本品格。在地方社會,郭解的話,比官府管用。而且,他還能操控官府,替人免除勞役。
因為游俠一直游走在權力邊緣的灰色地帶,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帶有“兩面性”。可以是幫助別人實現(xiàn)私力救助的俠客,也可以是擾亂社會秩序的“黑社會”,就看你站在什么立場去看。當時的主流觀點則認為:“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于誅矣。”尤其是包攬地方司法,這是漢武帝絕對無法容忍的。御史大夫公孫弘對此表示,郭解以一介布衣,任俠行權,睚眥殺人,他自己雖然不知情,但這個罪比他本人殺人還嚴重。
郭解原本不在遷徙名單內(nèi),但因為名氣太盛,被舉報為地方豪強,地方官員只好把他列為“徙陵”對象。郭解后來被舉報為地方豪強,列入“徙陵”名單后,國舅、大將軍衛(wèi)青替他求情,說郭解家貧,不符合“徙陵”的資產(chǎn)標準。漢武帝一聽,勃然大怒:郭解不過是一介布衣,但他的權勢竟然發(fā)展到可以使大將軍為他說話,可見其家不貧,于是郭解一家遂被強制遷徙。
郭解入關之后,關中賢豪都主動與他結交。此種舉動,進一步加深了朝廷的疑忌。在此之后,舉報者遭到郭解門客的暗殺。漢武帝得知后,下令逮捕郭解。在郭解被捕后,有人只因為當眾說郭解觸犯國法,很快就遭到郭解門客的殺害,并被割掉了舌頭。
隨后,又發(fā)生了一系列針對朝廷官員的暗殺和恐嚇案件,都被認為是郭解的門客所為。至此,不管郭解是否知道手下殺人,力推皇權無遠弗屆的漢武帝,絕對不能容忍這樣一個人活在帝國的土地郭解被滅族,罪名是布衣“任俠行權”。可見,為了大一統(tǒng)專制政權的需要,游俠階層已經(jīng)進入了消亡倒計時。
郭解之死,只是漢武帝消滅游俠階層的一個步驟。中央政府采取徹底取締、堅決消滅的方針,通過打擊限制大臣養(yǎng)客、遷徙豪強、任用酷吏治俠等強力政策,對游俠群體造成了深重的打擊和壓制。
事實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大俠郭解以及游俠群體,已經(jīng)威脅到皇權,動搖漢帝國的統(tǒng)治根基,漢武帝必須將其一網(wǎng)打盡。從最本質上來講,將游俠群體趕盡殺絕的并不是漢武帝,因為游俠的興盛,只是吃到了一波歷史紅利,當紅利期過去之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游俠這種群體必然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此后,史家認為,這意味著興盛數(shù)百年的游俠時代就此沒落。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