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申城進入“酷暑模式”,持續的高溫“烤”驗著城市的運行,也牽動著民生關懷的“溫度計”。在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社區睦鄰中心正以一種“超鏈接”的模式,將傳統的納涼點升級為集知識、關愛、健康于一體的夏日服務綜合體。它不僅是孩子們的“知識型清涼驛站”,戶外工作者的“城市汗衛者補給站”,更是老年居民的“鄰聚力”中心,為“一老一小一新”三大群體撐起了一把堅實的夏日“清涼傘”。
01
暑期托娃不愁,
打造“三新”子女的“知識型清涼驛站”
暑期“神獸”歸籠,對于工作時間不固定的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三新”人員)來說,子女的看護便成了一道難題。延吉新村社區第四睦鄰中心敏銳捕捉到這一需求,將約50平方米的圖書閱覽空間,巧妙地變成了孩子們的“知識綠洲” 。
這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避暑空間。中心經居民自治商議,專門開辟了“凝‘新’聚力”愛心接力站,并將服務延伸至“三新”家庭。針對孩子們的特點,中心開設了深受喜愛的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特色課程 。每周一次書法、兩次國畫的安排,讓孩子們在翰墨書香中靜心、成長 。
“我們每次活動都會給‘三新’人員的孩子特意預留名額,并通過街區書記把消息發到他們的群里,讓更多人知道。”睦鄰中心項目負責人王淑皎介紹道。為了徹底解決“三新”家長的后顧之憂,中心還將開放時間延長至晚上八點 。這份從“托管”到“托心”的轉變,讓這個小小的驛站,真正成為了孩子們快樂成長、家長們安心工作的堅強后盾。
02
超越“一瓶水”,
構筑“城市汗衛者”暖心補給站
如果說對孩子們的關愛是“知識納涼”,那么對戶外工作者的守護則是實實在在的“身體降溫”。中心早已超越了“一瓶水”的初階關懷,升級為提供“清涼心意包”的“城市汗衛者補給站”。
接力站內,早已備好了免費的祛濕茶、棒冰、鹽汽水,以及風油精、清涼油等防暑降溫物品,戶外工作者可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一位正在歇腳的環衛工人說:“今年夏天特別熱,我們在這里做保潔,高溫的時候就來歇歇腳。睦鄰中心蠻好的,送水給我們喝,還有茶,中午和下午都來緩一緩。”
為了讓這份清涼“不斷電”,延吉新村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更進一步,為轄區內四個睦鄰黨群陣地統一添置了制冰機,積極搭建起了一張“清涼一夏”守護網,讓延吉的“溫度”在烈日下可感可及,也讓每一位為城市揮灑汗水的勞動者,都能感受到來自社區的敬意與關懷。
03
延時服務不打烊,
激活老年居民夏日“鄰聚力”
夜幕降臨,暑氣漸消,睦鄰中心卻依舊人氣不減。延長的開放時間,讓這里成為社區老年居民的“快樂老家”和增進“鄰聚力”的溫馨港灣。
“我基本上每天都來做這個‘多功能治療儀’,做了一個月,本來腳麻,現在改善多了。”一位居民分享著他的體驗。中心的中醫理療區配備了熱敷、紅外線、艾灸等多種設備,踐行“冬病夏治”的理念,為老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除了做理療,閱覽室、乒乓球室、舞蹈室也都是老人們的“主場”。他們在這里聊天、看報、打球、活動筋骨,在輕松的氛圍中,昔日的陌生鄰居變成了無話不談的老友,社區的凝聚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04
一張地圖繪到底,
讓“清涼”“處處可及”
一個點位的用心,折射出的是一個街區的溫度。為了讓這些夏日服務點位串珠成鏈、連線成網,延吉新村街道還特別制作了“2025年延吉新村街道清涼接力站地圖”。這張地圖清晰地標注了轄區內所有的清涼服務點及其開放時間,宛如一張夏日“尋寶圖”,指引著有需要的市民,隨時都能方便地找到身邊的清涼港灣。
從一個“知識驛站”,到一個“補給站”,再到一個“健康中心”,最終匯成一張“守護網”。楊浦區正通過這樣繡花針般的精細化服務,將社區關懷融入日常,讓城市的溫度可感、可知、可及,為這個炎炎夏日,注入了最沁人心脾的一劑“清涼”。
文字|沈瑩
圖片|沈瑩
編輯|陳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