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最后時限就要到了,美國印度這兩邊還沒談妥貿易協議,印度那邊直接通告全球說要玩硬的,擺明了就是要把特朗普的退路徹底切斷。
四月份,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設定90天寬限期,要求全球170多個國家,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
他希望用高額關稅,逼迫各國簽下對美國有利的協議,把美國優先的邏輯強行塞進全球貿易體系。
當特朗普放出“這稅非收不可”的狠話時,恐怕沒想到印度這次真敢掀桌子。7月4日,印度政府突然向世界貿易組織遞交文件,宣布要對美國加征約7.25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距離美國設定的7月9日關稅大限還有5天,印度用WTO訴訟打響了反擊第一槍,直接切斷了特朗普“先拿印度立規矩”的退路。印度哪兒來的底氣硬剛美國?
當然,這場賭博風險不小,萬一搞砸了,印度可能真成全球第一批和美國談崩的國家了,但莫迪這回就是鐵了心要玩這一把,因為新德里當局早就盤算過,美國那套貿易威脅對印度殺傷力有限,再加上特朗普四處樹敵把自己搞進了死胡同,印度這一出手,正好斷了他最后的迂回空間。
華盛頓一聲令下,本以為世界會應聲起立,沒想到第一個站出來掀桌子的竟是印度。一封最后通牒,本想給全球立規矩,卻意外點燃了一場可能改寫力量格局的大火。
故事得從7月4日說起。這一天,美國人一邊慶祝著自己的國慶,一邊向世界多國寄出“關稅信函”,意圖用一刀切的強硬手段,逼迫所有人接受美國的條件。給印度的最后期限,是7月9日。
這封信與其說是談判邀請,不如說是一份最后通牒。華盛頓的算盤打得噼啪響,以為可以繞開所有麻煩的談判桌,直接快進到“簽收”環節。
可他們算錯了一件事。美國人剛把最后通牒的墨跡吹干,印度人反手就把一紙訴狀拍在了世貿組織的桌上。同樣是7月4日,新德里宣布對美加征約7.25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快得驚人,硬得徹底,直接斬斷了美國“拿印度當范本”的所有念想。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貿易爭端。華盛頓抱怨,2024年對印貿易逆差高達457億美元,指責印度關稅壁壘太高,而美國市場卻像個不設防的庭院。可這背后,真的只是錢的事嗎?
當然不是。美國的真正目的,是想把印度打造成一個“樣板間”。一旦印度被迫簽下城下之盟,這份對美國極度有利的協議,就會被當作模板,強行推廣給全世界。這才是“美國優先”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捷徑。
為了這個“樣板間”,華盛頓的要求極為苛刻:不僅要印度敞開農業和乳制品的大門,甚至想把充滿爭議的轉基因產品,也一并塞進印度人的餐盤。這哪是貿易談判,這分明是想重寫別國的經濟命脈。
面對這份咄咄逼人的“菜單”,新德里的回應斬釘截鐵。印度財長公開表示,農業和乳制品是“紅線”,連談的可能性都沒有。
這并非意氣用事。農業只占印度GDP的15%,卻關系著這個國家超過一半人口的飯碗。一旦放開,美國那些工業化、巨無霸式的農企,能輕而易舉地碾碎印度無數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牧場。
這背后,是印度精心盤算過的底氣。印度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并不高,商品出口只占總額的18%,而大量賴以為生的服務業出口,根本不受關稅影響。
更深層的原因,源自印度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華盛頓總想把印度拉進“印太戰略”的圈子,把它當成維護自己全球霸權的一枚棋子。但印度心里,揣著的是一個響當當的“大國夢”,自詡為南亞無可爭議的領袖。
這種根植于民族心理的驕傲,決定了它不可能對任何大國俯首帖耳。從早年拒絕美國插手印巴沖突,到后來頂著壓力堅持購買俄羅斯S-400導彈,印度一直在用行動證明:我的路,我自己走。
這次,它更是多管齊下。一方面,把官司打到WTO,指控美國違背多邊規則。另一方面,加速推行“印度制造2.0”和本幣互換協議,悄悄進行“經濟去美元化”,為的就是在跟美國掰手腕時,能有更多的籌碼和韌性。
華盛頓的“極限施壓”玩得太多,以至于四處起火,分身乏術。美國同時與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存在貿易摩擦,連隔壁的加拿大和鐵桿盟友日本、歐盟都鬧得不可開交。印度正是看準了美國深陷多線作戰的窘境,才敢如此迎面硬剛。
有意思的是,這次連一向被認為對美“順從”的日本,也罕見地強硬起來。歐盟更是擺出了“不惜一戰”的姿態。一個微妙的國際共識似乎正在形成:“反擊美國”不再是離經叛道,而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而此前中美那場驚心動魄的貿易戰,更是給全世界提供了一份生動的參考案例。
人們親眼看到,美國揮舞著關稅大棒,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猛攻,卻始終沒能把中國徹底打垮。相反,最終美國商務部不得不松口,允許企業繼續向中國出售部分關鍵產品。
這一幕清晰地告訴世界:華盛頓的拳頭,并非無堅不摧。只要你站得夠穩,反擊得當,就有可能逼著對方回到談判桌。印度這次的硬氣,很難說沒有受到這種示范效應的鼓舞。當最強大的對手都沒能被打趴下時,其他國家自然會重新估量自己手中的牌。
這場美印之間的貿易對峙,無論結局如何,其影響都已遠遠超出了兩國范疇。如果新德里頂住了這波壓力,它將成為一座燈塔,為其他同樣身處風暴中的國家指引方向。屆時,歐盟、日本這些還在觀望的經濟體,很可能會紛紛效仿,共同用多邊規則來反制美國的單邊主義。
當然,倘若談判徹底破裂,印度面臨的風險也是巨大的。除了現有關稅,美國甚至威脅要對印度進口的俄羅斯石油加征500%的懲罰性關稅——這幾乎等于扼住其能源的咽喉。
然而,極限施壓也是一柄雙刃劍。特朗普政府設下的那個最后期限,本意是給別人戴上的緊箍咒,現在卻越來越像它為自己挖好的“滑鐵盧陷阱”。一個不慎,就可能讓美國陷入被全球主要經濟體集體孤立的尷尬境地。
這場爭端深刻地揭示了一個趨勢:國際秩序,正在從“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向著一個雖不完美、但更講規則的時代緩慢演進。這個世界,終究是大家的。誰想一家獨大,誰就最有可能被時代絆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