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開國少將,原國防科委副主任,后來卻被撤職,就連遺體都被冷凍了12年。
他是誰?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遭遇?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王秉璋因曾簽字批準用外匯采購器材,被卷入政治漩渦,遭到隔離審查。
哪怕他多次申訴自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無關,但審查還是持續了10年之久。審查期間,王秉璋始終堅持原則,周總理親自參加三次國防科工委會議聽取他的陳述。
1982年,總政治部決定對他免于起訴,但并沒有恢復名譽,他不得不辦理退役手續。
2005年,王秉璋在北京病逝,臨終前留下遺愿:“一定要等組織上對我做出最終結論,才能將我下葬!”家人遵照他的遺愿,將遺體冷凍保存。
1914年,王秉璋出生河南安陽。因為家境貧寒,他初中輟學后到鐵貨店當學徒,卻因不堪老板苛責憤而離去。
1929年,15歲的王秉璋考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無線電學校,掌握了無線電技術,這為他日后在紅軍中的通信工作奠定了基礎。1930年中原大戰后,馮玉祥戰敗,王秉璋所在部隊被蔣介石收編為第26路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漲,26路軍官兵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極為不滿。在地下黨組織的策動下,12月14日,26路軍1.7萬官兵在江西寧都起義,加入紅軍。
王秉璋在起義中表現英勇,負責指揮傳令兵奪取反動軍官的武器,成功護送起義領導人離開會場。
起義后,王秉璋被編入紅五軍團,因為表現出色,次年就升任了通訊大隊的大隊長。長征途中,他帶領部隊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在瀟水戰役中,他臨危受命,利用竹排、竹釘等簡陋材料架設浮橋。
全面抗戰爆發后,王秉璋任八路軍115師作戰科科長,參加了平型關大捷等重要戰役。1938年,他升任115師參謀處處長,協助陳光、羅榮桓指揮部隊在魯西、魯南等地開展游擊戰,創建抗日根據地。
在魯西軍區司令員任上,王秉璋創造性地提出“交通壕近迫作業”戰術。他指揮部隊通過挖掘地道逼近敵人碉堡,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勝利。1941年,在攻打大吳莊、小馬莊的戰斗中,他采用這一戰術,只用100多人傷亡就殲滅日偽軍1400余人,劉伯承都說“這招太靈了”。
1943年,面對日偽軍的“鐵壁合圍”,王秉璋指揮湖西軍民沉著應對,通過靈活機動的戰術粉碎了敵人的掃蕩,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后,王秉璋被任命為空軍參謀長,協助劉亞樓組建人民空軍。當時,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因戰傷身體不佳,王秉璋實際上承擔了空軍訓練和作戰的主要工作。
抗美援朝期間,王秉璋每月都要前往安東了解戰況,幫助志愿軍空軍制定作戰計劃。他注重實戰訓練,推動空軍快速成長。在他的努力下,年輕的中國空軍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輝煌戰果,擊落擊傷敵機三千多架,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戰斗英雄。
1951年,王秉璋隨徐向前赴蘇聯談判,成功改訂米格- 15殲擊機合同,為中國空軍裝備升級立下汗馬功勞。
1960年,中央軍委確定“兩彈為主,導彈第一”的方針,王秉璋臨危受命,兼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
當時,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帶走技術資料,導彈研發陷入絕境。王秉璋拍案而起:“求人不如求己,咱們自己干!”他白天泡在實驗室,晚上就睡在車間,帶領科研人員用算盤計算導彈參數。
1960年11月5日,“東風一號”導彈發射成功,聶榮臻在現場激動地說:“這是中國軍事裝備的轉折點!”
此后,王秉璋主持制定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暫行條例》,建立設計師制度,推動中國航天事業走向正規化。
1964年,王秉璋擔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領導研制了“東風二號”“東風三號”等導彈。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開啟了中國航天新紀元。
但就是這樣一位貢獻劇大的將軍,在晚年竟然平白遭受了冤屈,甚至就連死后都不能入土為安。
一直到2017年,經過長達12年的不懈申訴,中央終于認定“王秉璋未參與林彪反革命集團”,并在北京301醫院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
至此,王秉璋將軍才是真正能夠安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