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黃驊市羊二莊鎮大趙村的一處廣場上,黃驊烈士的雕像巍然矗立。紀念碑和與黃驊烈士同時犧牲的幾位烈士雕像分列兩旁,蒼松翠柏,肅穆莊嚴……
黃驊,原名黃金山,學名黃為有,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陽新縣鳳凰鄉良上村。1926年9月,黃驊被選為良上村及周邊村莊聯合組織成立的兒童團團長。1928年,他加入陽新縣赤衛隊。1929年春,黃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5月,黃驊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他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第5軍第4縱隊團參謀長,先后參與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和長征。到達陜北后,黃驊先后任教導師第3團政治委員、紅軍大學干部團政治委員等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黃驊從延安出發,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前,改名為“黃驊”,立志在民族救亡圖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駿馬”。
1937年9月,黃驊被派到晉西南去創建抗日根據地,任晉西南游擊支隊隊長。1938年8月,黃驊調任晉西南邊區黨委軍事部長兼第115師晉西獨立支隊副支隊長,為創建晉西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勤懇工作,作出重要貢獻。1940年4月,黃驊任魯西軍區副司令員兼三分區司令員。
1941年4月,黃驊任冀魯邊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15師教導6旅副旅長,負責組織冀魯邊區的抗日活動。來冀魯邊區之前,黃驊稱得上久經沙場。初到冀魯邊區時,他首先面對的是戰斗地形的改變。該地區交通便利,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劉少奇曾用“南鄰濟南、北迫天津、西脅津浦鐵路、東據渤海海岸”來形容冀魯邊區戰略位置之重要。正因為如此,日偽軍在此區域大肆修公路、建炮樓、抓民夫、搶糧食,抗日根據地不斷遭到蠶食。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嚴峻形勢下,黃驊靈活運用“集中優勢兵力,打其一點”的作戰方針,頻頻出擊,不斷取得反“掃蕩”斗爭的勝利。其中,“舊城大捷”是黃驊來到冀魯邊后運用游擊戰思維指揮的一場經典游擊戰例。在黃驊的籌劃下,八路軍部隊悄悄包圍了舊城據點。6名戰士化裝成當地農民,以販賣瓜果為掩護潛入據點內部。他們抓住有利時機拿掉崗哨,切斷通訊線路。隨后,八路軍戰士里應外合,一舉攻克該據點。當敵軍援兵趕到時,八路軍早已安全撤離。這場戰斗歷時一個多小時,共擊斃日偽軍5人,俘敵35人,繳獲槍支若干、小炮2門。
在黃驊的率領下,冀魯邊區部隊在兩個團的基礎上,又擴編了一個團。同時,利用繳獲的戰利品,還裝備了一個直屬連。由于該連戰士人人頭戴鋼盔,被根據地軍民稱為“鐵帽子連”。他還組織打通了冀魯邊區與清河區的聯系,使得兩個根據地之間“海上有通道、陸上能聯系”,各縣普遍建立地方武裝,僅新海縣大隊就從十幾個人發展到上百人。
1943年6月,黃驊在冀魯邊區堅持抗日斗爭期間不幸遇害。事發當日,黃驊正在大趙村組織召開冀魯邊軍區偵察通訊工作會議。當日下午會議即將結束時,原為土匪、后被收編的冀魯邊軍區手槍隊隊長馮冠奎,假借匯報工作之名,帶人先后騙過村外崗哨和會場警衛,突然持槍闖入會場。當時圍坐在八仙桌旁開會的黃驊等同志猝不及防,遭到馮冠奎等人連續槍擊,壯烈犧牲。
1945年,為紀念黃驊烈士,其犧牲地大趙村所在的新青縣更名為黃驊縣(1989年撤縣建市)。從此,英雄的名字與他以鮮血和生命相搏的這片土地朝夕相伴。黃驊烈士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在當地廣為傳頌,成為激勵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1953年,黃驊烈士遺骸由黃驊縣遷葬至濟南市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2014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黃驊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記者丁春貴整理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滄州日報、濱州文明網、黃驊市政府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