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陳婷 趙毅 廣州報道
養老問題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牽著經濟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跨境養老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中,‘跨境養老’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趨勢。粵港澳三地攜手合作,進行了多項探索,致力在大灣區建成一個互聯互通的養老生態圈。”近日,安永華南區主管合伙人黃寅在“大灣區跨境養老融通、創新、未來”研討會上對包括《中國經營報》在內的媒體記者表示。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推出一系列養老相關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變化,發展銀發經濟。今年廣東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2025年要繼續深入實施“民生十大工程”,其中養老工程被放在首位。
安永發布的《大灣區跨境養老的探索——融通、創新、未來》報告顯示,從2019年廣東省出臺《廣東省加快推進養老服務發展若干措施》,到近年港澳跨境養老政策加快落實配合,均體現出跨境養老的趨勢及發展。
“跨境養老是一個充滿機遇的課題,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粵港澳三地正加速優勢互補,推進養老服務的一體化合作。在探索跨境養老產業發展方面,醫療保障、養老金融及創新養老成為關鍵環節。”安永華明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審計服務合伙人馮幸致表示。
上述安永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10年至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人口老齡化加重,尤其以香港及澳門的升幅最為顯著,將對本地醫療和養老產生較大需求。
早在2020年,國務院同意通過《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有效地將內地藥品監管體系與港澳藥品監管體系進行銜接,廣東省將此項監管創新舉措稱為“港澳藥械通”政策。截至2024年年底,“港澳藥械通”政策下已有45家指定醫療機構,97種藥械獲批,惠及居民近萬人次。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審計服務合伙人胡嘉麗表示,銀發經濟涉及面廣、業態多元、產業鏈長,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不但可以借助私人市場的力量來降低人口老齡化問題對公共財政造成的負擔,還可為產業多元化發展開辟新方向。
在政策層面不斷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開放合作,共同探索養老產業發展模式。一方面,醫療領域相關保障制度融合,建立跨境資源共享平臺。“港澳藥械通”政策允許急需的港澳藥品和醫療器械在大灣區內地指定醫療機構使用,打造了國際藥品器械直達內地的通道,已實現大灣區9個城市全覆蓋。另一方面,聚焦現實需求,加快養老金融發展,同時創新養老服務協同治理機制。跨境養老需要保障跨區域醫療數據的流通共享,科技創新可在一定程度上應對這些挑戰,如通過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遠程醫療、通過構建大數據平臺,實現醫療數據的流通與互信。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養老目前仍面臨相關政策與法規不連貫、個人養老金制度尚待完善、養老服務供求不一致、養老資源分配不均等挑戰。
對于養老產業的未來發展,安永分析建議,通過政府引導與多方合作,構建多層次跨境養老保障體系,如通過加大對養老金融產品的稅收優惠,吸引港澳資金、內地保險產業投資資金,激勵金融機構開發更多適合跨境養老的金融產品;創新融合資源,打造一體化跨境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大灣區各類養老設施的搭建,根據不同長者的需求提供多層次、個性化服務;科技賦能結合法律保障,打造智能化養老生態,積極推動智慧養老、遠程醫療等新技術在養老服務中的廣泛應用,提升養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豐富生態環境,構建豐富且多元的跨境養老生態環境,積極塑造“醫養結合”“文旅養老”等創新模式;大灣區協同發展,各個城市發揮自身優勢,協同發展,建立綜合性養老格局。
(編輯:趙毅 審核:童海華 校對:顏京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