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十五五”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提升速度最快的五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量將從目前的3.1億增加到4億人左右。未來五年,我國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
“十四五”時期,我國已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最高層級的國家戰略。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俊武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識顯著增強,相應政策法律體系更加豐富,相關制度和服務體系取得長足進展,銀發經濟和人工智能支撐老齡產業等新領域不斷開拓,社會各界積極行動的氛圍更加濃厚,“十五五”規劃需找準“十四五”尚未補足的戰略短板,從理念、制度和產業政策,包括對年輕人參與老齡事業和產業的激勵政策等方面要有更大的動作。
第一財經了解到,“十五五”時期,我國將繼續對超常規、超大規模的老齡化做出進一步的制度安排,在更加完備的頂層設計、更加普惠的養老服務、更多數智化的智慧養老以及更大力度發展銀發經濟等方面都會有新的突破。
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五年即將到來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5.6%。
超大規模老年人口是我國老齡化的一大特點,全球平均每4個老年人就有1個生活在中國。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也快于其他國家,按照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的標準,我國于2023年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從進入老齡社會到中度老齡化社會,我國只用了23年時間,法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亞用了73年,美國用了69年,英國用了45年。2013年,我國“60+”人口首次突破2億,2024年突破3億。
北京大學陸杰華等人口學家根據聯合國中等生育率方案人口預測,“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由中度老齡化急速向深度老齡化過渡的關鍵窗口期,這極有可能是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提升速度最快的五年。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在2025~2030年期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呈快速增長態勢,規模將從3.2億人增長至3.9億人,年均凈增加1309萬人,年均增長率加速至3.7%,老齡化率將從22.8%增至27.7%,屆時或將高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值,逼近發達國家的平均值。與此同時,60~69歲低齡老年人口規模將從1.7億人增至2.1億人,占老年人口比重將維持在57%左右。
2021年底,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十四五”的發展目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應對老齡化上做出大量未雨綢繆的努力,據不完全統計,省部級以上的養老文件全國已經發布了三四百份,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距離制度完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黨俊武認為,制定“十五五”老齡事業和銀發經濟發展規劃,首先要明確人口老齡化在“十五五”期間會出現哪些新問題、新瓶頸和新機遇。在他看來,老年人口總量,尤其是低齡健康老年人口會出現大幅增長,1966~1970年是我國的出生高峰,預計在“十五五”期間每年將平均有1300萬以上人口進入老年人行列。
“根據已有老年人和新增老年人對老齡事業和銀發經濟提出的新問題、新需求,‘十五五’規劃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總框架下,對這些新問題和新需求從理念、戰略、政策、制度、國家工程等方方面面作出考量和安排?!秉h俊武說。
第一財經也從相關人士處了解到,目前我國還缺乏整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目前這一頂層設計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老齡化的頂層設計不僅包括養老服務體系改革、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等內容,更是一個加強多部門共同協作,舉全社會之力來應對老齡化國情的制度設計。
“十五五”養老規劃瞄準的不僅是養老服務
“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如農村養老供給不足、護理人員短缺、科技創新和產品支撐有待加強等均是現實中應對老齡化的短板。
民政部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各類養老機構和設施40.4萬個,養老床位合計823萬張。這距離“十四五”期間提出的900萬張的目標尚有差距,說明我國養老服務的供給總量仍有待提升,同時養老服務還存在質量不高、城鄉養老服務供給懸殊等問題。
中國自1982年人口普查時就已發現城鄉老齡化倒置的現象,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老齡化水平為23.8%,城鎮則為15.8%,農村老齡化水平比城鎮高出8個百分點,率先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農村養老服務不足是一大痛點,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但其總量和人均可享有的養老服務資源明顯落后于城市,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服務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民政部部長陸治原提出了下一步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的四個轉變,一是推動養老服務從過去“三無”老年人為主向全體老年人拓展;二是服務內容從物質保障為主,向物質救助、社會服務和精神關愛兼顧轉變;三是要素保障從主要依靠政府,向以政府為主導,積極發揮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作用轉變;四是手段方式從傳統服務方式向數智化、標準化方式轉變。
我國正在加快健全城鄉三級養老服務網絡,推進在縣(區)一級健全綜合養老服務管理平臺,在鄉鎮(街道)一級健全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在村(社區)健全必要的養老服務站點,構建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形成一刻鐘養老服務圈,為廣大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養老服務。
養老服務是“十五五”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但“十五五”規劃不只限于養老服務,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從更高層面著手,更大力度地進行制度完善和創新。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認為,2020年我國老年撫養比超過少兒撫養比,社會家庭以“養小為主”變為“養老為主”,自此以后,健全基本養老金制度、基本養老服務體系、老年健康服務體系、養老醫療制度、長期照護保險,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老年人權益保障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壓力,以及提高保障制度可持續性的壓力日漸加大。
黨俊武認為,首先要進一步建立健全養老、醫療、長護制度,這三項社保制度是對14億人老年期的基本保障,也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本制度安排??紤]到人口老齡化的變動和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十五五”期間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收支壓力會進一步加大,需重新改革完善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制度,加快推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健康、醫療和養老服務體系,尤其是在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體系方面要出臺更多的政策措施,現在以單病種和急救期為主的醫療體系要向適應高齡和失能老年人的慢病管理等方向轉變。在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建立過程中,要把中醫護理服務作為重中之重。建議以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培養長期護理從業人員。
抓住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窗口期
進入“十五五”時期,超常規人口老齡化壓力、少子化及代際、城鄉區域發展不均衡等因素的疊加,使我國的養老問題更加嚴峻,但諸多挑戰中也蘊含著機遇。
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表示,從現在到2035年之前的10年左右時間,是本世紀剩余時間內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較低的時期,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窗口期。
一方面,中國經濟仍有潛力保持合理增長速度。這可以保證有充分的資源,支撐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人口發展國家戰略。另一方面,老年人低齡化特征顯著。我國老年人中60~69歲的低齡老年人相對較多,約占全體老年人的56%,預計到2030年仍可保持在50%以上。
低齡老齡化開啟長壽機會窗口,為漸進式延遲退休、老年人繼續就業、老年人創業等老年人正式社會參與奠定基礎。
“這些低齡老年人健康狀況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社會保障待遇更好,社會參與意識也更強烈。這是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礎和優勢。機會窗口既非永恒,也不會長期延續,必須清楚認識、牢牢把握和充分利用這個有利的窗口期,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眲⒄駠J為。
黨俊武認為,“十五五”規劃需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理念上有所創新,確保新一代老年人在漫長老年期能夠在創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創造,讓老年人充分體驗存在感、尊嚴感、意義感和價值感,充分展現中國老年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這需要堅持年齡平等的理念,使社會資源在代際之間、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大致均衡。在解決老年人問題的同時,也要出臺更多的政策、花更大的力氣來通過發展銀發經濟推動宏觀經濟穩中求進,讓年輕人能找到工作,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不斷提高收入,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好保障,也讓他們有條件為自己將來養老做好充分準備?!秉h俊武說。
以數智化為動能推進養老領域的社會治理也將是“十五五”規劃應有的方向,下一步將加快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在銀發經濟和養老服務中的研發和應用,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老齡化的重要動力和戰略支撐,把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結合起來,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