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修了高速,所以旅游來的人少了?
真是奇談怪論,但是這個陜南古鎮上人真是這么說的。西安是一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大城市,西安人高速來高速去,在這里連口飯也不吃?
這次我順路來到柞水鳳凰鎮,是第四次了,雖然看到新街的高樓一層層,但是卻看到老街的游人沒幾個。
柞水鳳凰古鎮,可是陜南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古鎮。明清古建筑148座,60多處古民居,我所知道和它相比的,也只有青木川了。
但是這里的游人太少了,還沒有普通的一個集鎮來的人多,雖然今天是周末。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是騎自行車來,后來開車帶著家人來。那個時候山柞高速還沒有修,從柞水縣城過來還要翻越小嶺,但是這里人流涌動游客眾多。
那時我稀罕的買了臘肉豆腐乳包谷酒,還把一把沉甸甸的砍刀帶回了家。
前幾年高速通了后,是和幾個朋友過來的,游人看著少了些,但是這里生意還行,不算恓惶。
今天真是太冷清了。
從公路進入到鎮門,就看到新街道已經改造成徽派風格的建筑,一律在樓房上面加蓋了馬頭墻,建設的真是不錯。
賓館旅社飯館餐廳真是不少,但是街上沒有幾個游人。
剛好是吃午飯時間,我們點了幾個有特點的當地菜,和老板娘諞閑傳,問游客咋少了。老板娘說是因為通了高速,人一來就走了。
這是什么邏輯?西安人都這么嗇皮?
來到這里不吃不喝不買東西看了兩眼就回去了?西安人腦子都有麻達?來回花了那么多高速費,就為了趕路?
再說,街道上連個游客都沒有,這人來了都跑哪里去了?
鳳凰鎮依山傍水,社川河、皂河、水滴溝河三水交匯于此,在唐宋時名“三岔河口”, 明稱 “社川里”。
清嘉慶年間改名為“鳳凰嘴”,這是因為西南有座“鳳凰山”而得名。1941年更名為“鳳凰鎮”至今。
明清時豫鄂川等地客商來鳳凰鎮經商,這里的行商巨賈走南闖北,商埠字號、店鋪錢莊遍布滿街,有32個大的商號。
清道光年間因鳳凰嘴至西安的騾馬道辟就,水運至此而后通過水運發往湖北等地,是一個繁華的水陸碼頭。
北方的山貨土特產經馬幫和人馱轉至此,再經水路南下;而江南的絲綢、大米又經水路在此下碼頭,而后從旱路翻越秦嶺送入關中。
這里的古建筑普遍建于明清,以四合院為主,大體沿襲徽派建筑風格,保存完好。
鳳凰鎮被列為省級“旅游特色名鎮”,還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按說這里自古就是一個熱鬧的地方。
吃完飯走進老街,剛好碰到一個劇組拍片,看著“寧州秦腔劇團”的衣服,我心里大喜:這是拍《主角》。前一段時間我剛把小說看完,這里拍憶秦娥小時候的戲。
正因為拍片,這里熱鬧些。說實在選外景的導演真是有水平,鳳凰老街幾乎不用做什么裝飾,就符合拍那個年月的需求。
有個老話怎么說?從前慢,就是說老街。
離開拍戲的場地接著走,更看出老街的尷尬:買東西的比游客還多。
飯館里只有老板沒有客人,商鋪里滿墻的老臘肉滿案的豆制品,卻無人問津。以前不說開鋪面的,就是街道兩邊擺攤的人都不少。
前面說了,鳳凰老街保留了完整的明清風貌,現在還居住生活著原住民,老街不是人為打造的小鎮,應該有更大的發展。
如果說消費降級游客來的少了,算是一個理由吧,但是如果沒有什么特色,游客來了一次兩次就失去了新鮮感。
鳳凰鎮老街本身就有特色,再加上青山綠水,周邊還有12座石壘古寨和26座廟宇,有很多地質景觀、紅豆杉自然保護區、營盤山、石步嶺闖王遺址等旅游景點。
把這些景點開發出來了,來這里的性價比高了,就不是逛了一個不到一公里的老街那么簡單,游客自然就留下來了。
我是第四次來,從開始的震撼到現在的遺憾。看文章的朋友,你來過這里幾次,有什么感觸?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