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內容為廣告 ————
本文由尋美南部(原南部傳媒)推送
保城鄉有“升保”起義紀念館、瘟祖廟等古跡。瘟祖廟為清初古建筑,由山門、奎星樓、正殿、廂房等組成,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梁上題有“清康熙戊午(1678)復古重建”字樣。
保城鄉場位于南部縣城西北約80公里處,地處劍門山余脈,山高樹茂,在升鐘水庫風景區內。南北朝大同年間置掌天郡,領西水縣。隋大業元年西水泛漲,西水縣城由西河鄉嚴家壩遷至“彭定故宅”,即保城鄉場。元代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并入南部縣。清末置保城鄉,1931年置第八區,設區公所:1935年撤區置保,1940年置保城鄉;1949年以后仍為保城鄉。保城鄉面積現約42平方公里,轄15村95社。
保城場大部分保存了舊時風貌,二層木結構建筑、青瓦屋面、石板街。現保存有清初古建筑瘟祖廟,由山門、奎星樓、正殿、廂房等組成,用料特大,保存較完好,山門與奎星樓融為一體,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梁上題有“康熙戊午年(公元1678年)復古重建”,1983年縣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場東學校處有古防衛墻,由大小不等的片石所砌成的三邊石城,南北長70米,東西相對兩邊各長50米,高 2.5米,頂部寬1.5米。場東 1公里處為煙堆山,東西向,呈梭形。其東西對峙,互為犄角,與防衛墻同為南宋末年抗元遺跡(公元1231年8月,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向四川作戰略性進攻,由拖雷率三萬蒙古騎兵逾大散關,入沔州即今陜西沔縣,沿嘉陵江南下直到西水縣,(即今保城鄉)。
1932年升保起義時,該地曾組建過游擊中隊,在蒙埡廟打擊土豪劣紳。1933年又建立了特支,當年紅四方面軍曾戰斗于此。
保成古民居境內有香柱山,形成于數萬年之前,山石中夾雜著大量卵石,這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或奇石連片,折折疊疊,犬牙參差;或獨立成景,各具姿態,地邊靜臥,從而構成風動石、鷹嘴石、仙龜拜佛、八仙朝圣等奇特的自然景觀。山上樹木蔥郁,蔭天蔽日,有林間小道隱約其間。升鐘水庫在保城形成寬闊的湖面,波光粼粼,島嶼點綴,湖岸婉蜒曲折,真是綠水繞青山,碧波映長空;泛舟湖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園。2003年6月26日,大雨過后,鄉場背后山梁西水寺已平整10月之久的土坪上,突現奇特地質現象,即出現一種類似文字的印跡,當地人稱為“天書”,其30余行,30余米長,等行等距,至今未能解釋。
保城鄉在民風民俗、文化藝術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蒙子埡村彭氏家庭一年一度的同宗會祭祖:棗兒坪村的川戲;以敬洪琳、劉正松為代表的根藝。特別是宋家坪村,其歷史文化厚重,流傳有地燈調,有古老相傳的龍燈、獅子、高蹺等,有根雕之家宋開信、宋科舉:有宋家祠堂、兩套宋家老院子,數十座雕刻精致的碑亭,水質甘洌的古井,著名古建筑“官廳”拆下的木構件;有“材長佐政”匾額,有清乾嘉時期的七口大水缸;村后大力寨有寨墻、寨門、曹操石以及條石壘成的點將臺,靠近山頂處有東漢崖墓,山頂建有牛王廟;有檬古、黃連等古樹十余株,賴子灣瀑布泉水終年不斷,飛流直下,迸珠濺玉。
保城場還有不少名特小吃,如臥龍鲝(za),其肉近一尺,手掌厚,重約半斤,通過去油、裹著面,然后上籠,蒸出來的臥龍鲝純香撲鼻,鮮嫩爽口,肥而不膩,回味悠長。有名的大馓子,重約半斤,當地人待客時常以醪糟雞蛋,上馓子酥脆的八大麻花,又粗又大,是以當地面粉精制而成,酥脆爽口,香味撲鼻。
保城鄉在民風民俗、文化藝術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蒙子埡村彭氏家庭一年一度的同宗會祭祖;棗兒坪村的川戲;以敬洪琳、劉正松為代表的根藝。宋家坪村歷史文化厚重,流傳有地燈調,有古老相傳的龍燈、獅子、高蹺等,有根雕之家宋開信、宋科舉;有宋家祠堂、兩套宋家老院子,數十座雕刻精致的碑亭,水質甘洌的古井,著名古建筑“官廳”拆下的木構件。
有“材長佐政”匾額,有清乾隆五年、嘉慶十一年等七口大水缸;村后大力寨有寨墻、寨門,曹操石,條石壘成的點將臺,靠近山頂處有東漢崖墓,山頂建有牛王廟;有檬古、黃連等古樹十余株,賴子灣瀑布泉水終年不斷,飛流直下,迸珠濺玉。在保城小學內,有兩棵高三十余米、直徑1.5米的豇豆古樹,大約康熙年間栽種在文廟(修建于康熙年間)正門前,離兩棵古樹三四十米遠的地方,滋生的三棵小豇豆樹,已有近百年歷史。為落葉喬木,春夏之交,枝葉繁茂,夏秋之季,結兩尺來長的線形果實,形如豇豆,故名“豇豆樹”。此樹種極為少見。
老百姓習慣上稱保城為保城廟,因為這里有兩座遐邇聞名的古廟:瘟祖廟和文廟。
瘟祖廟:在保城場正中,修建于清初。由山門、奎星樓、正殿、廂房等組成,用料特大,保存較完好,山門與奎星樓融為一體,為重檐歇山式建筑,梁上題有“康熙戊午(1678年)復古重建”,1983年縣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場東保城小學校內,保存較為完整,為清道光年間重建,保城文廟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現僅存山門和正殿。保城文廟,最初為私塾學堂,因文人雅士常會于此,故稱之為“文廟”。原有古防衛墻,為一大小不等的片石所砌成的三邊石墻,南北長70米,東西相對兩邊各長50米,高2.5米,頂部寬1.5米,可惜毀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場東1公里處為煙堆山,東西向,呈梭形,東西對峙,與防衛墻同為南宋末年抗元遺跡。史載,1231年8月,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臺第一次向四川作戰略性進攻,由拖雷率三萬蒙古騎兵逾大散關,入沔州[今陜西沔縣],渡嘉陵江南下,直到西水縣[今保城鄉]。西水人民修筑城寨奮力保衛家鄉,“保城”因此得名。
1932年爆發的升保起義,該地曾建立過游擊中隊,在蒙埡廟打擊土豪劣紳。1933年又建立了特支,當年紅四方面軍曾戰斗于此。
境內有香柱山,形成于數萬年之前,山石中夾雜著大量卵石,這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或奇石連片,折折疊疊,犬牙參差;或獨立成景,或地邊靜臥,姿態各異。構成一線天、奈河橋、風動石、鷹嘴石、仙龜拜佛、八仙朝圣等奇特的自然景觀。山上樹木蓊郁,蔭天蔽日,有林間小道隱約其間 。2003年6月26日,大雨過后,鄉場背后山梁西水寺已平整10月之久的土坪上,突現奇特地質現象,類似文字的印跡,當地人稱為“天書”,30余行,30余米長,等行等距,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來源:南充記憶
轉讓信息
南部奧體中心附近一精裝修辦公室轉讓,面積140多平,單屋獨棟玻璃房,視野開闊,停車方便,水電設施齊全,裝修風格簡單大氣。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現場考察,轉讓價格面議!(聯系電話:19960865678)
點擊正文卡片關注我們
南部人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在這里
廣告爆料
聯系電話
(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