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這兩天阿里和美團打起來的事兒,你應該刷到了吧?
7月5號,阿里淘寶閃購突然發起一場名為“淮海戰役”的補貼大戰,目標很明確:每周六集中火力沖單量。當天就干到了8000萬單。
美團也迅速跟進加碼。朋友圈,不少人曬圖說這周白喝了好幾杯奶茶和咖啡;兩家平臺一撒錢,整個中國外賣市場單日訂單直接飆到2.2億單。
但真正魔幻的不是數字。你在短視頻上可能刷到:杭州、北京一些奶茶店從早到晚爆單,系統都扛不住崩潰了;騎手獎勵漲到每單10塊還是不夠用,門口排滿了人。
智遠分析看來,阿里醉翁之意不在外賣;而美團那條號稱由700萬騎手撐起的護城河,在第一天也出現了裂縫。
所以,阿里為什么要主動發起這樣一場戰役?戰略意圖是什么?
01
我覺得,阿里真正想贏的,是淘寶未來。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淘寶這套傳統貨架模式的增長已經接近天花板,年增長率不到10%,明顯放緩;而另一邊,即時零售——也就是外賣+快消品——仍在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
這說明,人們越來越習慣“馬上要、立刻有”的消費方式。
阿里在思考:如果我能把用戶從“一個月逛幾次淘寶”,變成“一周點好幾單外賣”,那不就等于給淘寶裝上了一個新的發動機?
而且,這個發動機很猛。外賣是高頻行為,每天都要吃飯、喝咖啡、買零食。一旦用戶習慣了通過淘寶閃購點外賣,就會開始順手買點別的東西。
比如:7月5日當天,淘寶閃購的糧油、母嬰、家電等品類訂單同比增長超100%。用戶開始像“雙11囤貨”一樣,囤起了即時消費品。
再來看一組數據:截至7月5日22時54分,淘寶閃購非餐飲類訂單已達1300萬單,相比一年前翻了6倍;美團同期也有約2000萬單是非餐飲交易。
這說明,兩個平臺都在試圖用外賣帶動零售,誰先養成就用戶習慣,誰就能贏得主動權。
阿里還有一個別人難以復制的優勢:流量太大。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5年1至5月,淘寶App日活用戶增長至4.1億,美團外賣日均支付訂單維持在9000萬以上。
7月5日那天阿里直接將所有App開屏廣告全換成橙色促銷,一下觸達了幾億人;這種打法,美團根本接不住。
更狠的是,阿里還把餓了么和支付寶深度綁定。
你點個外賣,順便就把支付寶用了;如果你是88VIP會員,還能直接送你一個餓了么會員。這種生態聯動,讓整個消費路徑變得更順暢,也更容易留住用戶。
當然,美團也不是沒有反擊能力。它同樣能靠補貼沖單量,1億單的規模隨時可以做到;但問題在于,美團不像阿里那樣擁有龐大的流量池,也沒有那么多可補的零售品類支撐這場戰爭。
還有一個關鍵時間窗口,阿里必須搶在前面出手。
因為美團也在悄悄打造自己的“零售版淘寶”,它的閃購業務已占GMV的15%,涵蓋超市、便利、數碼家電等多個品類。換句話說,它不只是要做外賣,還想做更多。
但目前,它的商品豐富度尚未完全上來,尤其在生鮮、母嬰等高毛利品類上。這時,阿里突然出手,就像在美團蓋樓之前,先把腳下的地基給挖松了。
如果你仔細看淘寶閃購公布的數據,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細節:糧油米面、冷凍食品、家清、母嬰、個護等品類的訂單增速最快。
這說明,阿里正在借助外賣打開用戶的生活圈,所以回過頭看這場戰役,智遠主觀分析認為,阿里的戰略目的有三:
一,改造淘寶,用外賣的高頻需求激活用戶活躍度;二,拖住美團,逼它在補貼戰中持續消耗現金流;三,搶占心智,讓“30分鐘送達”成為淘寶的新標簽。
換句話說,阿里想借外賣的風,把淘寶吹向一個新階段。
02
不過,美團也不是沒有反擊能力。它只用12個小時,就把訂單量從日常的9000萬單提升到1.2億單,直接沖上歷史峰值。
這波操作可以說是“閃電反擊”,也再次展示了美團在外賣戰場上的硬實力,它靠一套真刀真槍打磨出來的配送系統。
它手里握著全國最大的即時配送網絡,700萬騎手中,日均活躍的有336萬,占整個中國即時配送市場的60%以上。換句話說,全國每10個送外賣的人里,就有6個是美團的。
除了自有運力,它還有麥芽田和青云兩大聚合平臺,這兩個系統可以整合大量第三方配送公司,單日最高調度能力超過1000萬單。
更關鍵的是,它的動態定價機制。高峰期時,騎手每單獎勵能飆到10元,但美團仍基本保證了餐品按時送達。
聽起來是不是很穩?但這場比賽也暴露了一個問題:系統雖然強大,也有自己的天花板。
比如,7月5日晚高峰時,訂單突然暴漲,導致美團旗下麥芽田服務器一度崩潰,部分訂單延遲了1到2小時;這種事在日常可能還能扛得住,但在極限對戰中,就容易出問題。
而且別忘了,光為了維持這個系統的運轉,美團每天就要燒掉兩億多的補貼成本。你說這能撐多久?
再來看另一個角度:美團在非餐飲品類布局遠超競對。
它有自己的前置倉體系,加上3萬多加盟閃電倉,在北京望京區域,三公里范圍內就能覆蓋20萬個SKU,而傳統超市如沃爾瑪,通常只有3萬個左右。
什么概念?它真的能做到“你要什么我都能送”,但背后的問題也很明顯:模式太重,利潤太薄。
美團2024年全年經營利潤為368億元,其中外賣貢獻約325億元;但今年的補貼支出將在去年基礎上新增至少100億元,如果下半年競爭加劇,還可能增加150億到200億元。
同時,美團閃購是重資產路線,毛利率僅為20%-25%,客單價65元,履約成本卻高達8元,雖然這一差距相比外賣業務正在縮小,但整體壓力依然不小。
再加上3萬多家加盟閃電倉和自營前置倉,每天的維護成本都超過千萬。相比之下,阿里那500億補貼分攤到12個月,平均每天不到1.4億,和美團日常營銷支出(日均約1.6億)已相當接近。
這就像一場耐力賽,看誰更能耗。
最危險的信號出現在哪里?是美團開始發放“用戶自提免單券”,這是它在用一種損害用戶體驗的方式去止損。
已有用戶反饋說“缺貨”或“覆蓋范圍有限”,說明這套模式仍在探索階段。
你看,運力已經快到極限了,但它還不能停。所以回過頭看這場“1.2億單反擊戰”,你會發現:
美團的護城河確實很深,短期內沒人能輕易撼動;但它維護這座護城河的成本太高,就像一邊建城墻,一邊還要不停往里面灌水泥;它現在面對一個帶著生態打法來的超級平臺。
03
這場仗打得越狠,就越有人在替平臺“買單”,真正承受代價的,還有商家、騎手,甚至整個行業的生態平衡。
智遠了解到,不少連鎖品牌接到通知時已經是下午:“今天要沖單量,你們得配合。”聽起來像是臨時加戲,但對商家來說,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硬仗”。
人力成本飆升,他們不得不臨時高薪請人打包,甚至找兼職幫忙。如果真爆單了還好,一旦沒爆單,牛奶、水果等原料只能白白浪費。
再來看平臺這邊。以美團1.2億單為例:每天光是直接補貼就得花掉12億元,還有大量隱性支出——服務器擴容、投訴賠償、騎手保險……這些賬單藏在后臺,沒人看見,卻一樣都不能少。
換句話說,這是一次對整個運營系統的極限測試。
再看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群體:小商戶和區域品牌。在這場戰斗中,受益最多的還是頭部連鎖品牌。
像一些大型連鎖奶茶店,接到通知后能立刻調動IT團隊做系統調整,臨時加派人手打包出餐,還能與平臺談判爭取配送保底。他們不僅接得住這波流量,打完仗之后還可能獲得平臺的流量傾斜。
可小商戶呢?
很多人連消息都沒接到就被卷進去了。有的直到訂單突然暴漲才發現系統根本扛不住,配送費漲了不敢拒絕,抽成也比平時高了不少,但又不得不接。
最慘的是,因為履約慢,平臺還可能降權,下一輪流量紅利就徹底沒他們的份了;所以,這場仗表面上是平臺在燒錢,實際上壓力最大的,是那些沒有議價能力的小玩家。
當然,也不能忘記消費者。
“0元奶茶”讓你高頻打開App,提升日活;你授權了地理位置權限,平臺借此掌握你的消費軌跡;你還慢慢接受了動態定價機制,一杯奶茶漲價幾塊錢,也開始覺得“好像也沒那么離譜”。
我自己就有體會:第一天喝肯悅咖啡才4塊多,第二天漲到了6塊多,到現在幾乎恢復原價了。我還特意問了一個不太常點外賣的朋友,他的日常價也才6塊多。
所以,看似微不足道的變化,在悄悄改寫你的消費習慣。
而且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低價紅利一旦結束,用戶流失速度也快得驚人;還記得網約車大戰嗎?當時訂單量暴漲,但補貼一停,用戶留存率不到很低。
雖然我沒有明確數據,說明外賣大戰用戶留存情況,但一個大家都默認的事實是:平臺砸錢換來的增長,往往只是短暫的幻覺。
因此,表面上看,這是阿里和美團之間的一場補貼大戰;實際上,真正承受代價的,是商家、騎手、消費者,甚至是整個行業的生態平衡。
04
那么,這場“淮海戰役”打到最后,即時零售行業會迎來新大陸嗎?
短期來看,未來6到12個月是一場拉鋸戰。
阿里的打法很明確,每周末都來一次“7月5日”的翻版,目標是讓“超級星期六”變成用戶的生活習慣。
聽起來很美好,但也有風險:用戶會不會慢慢疲了?淘寶流量轉化率會不會遞減?非餐飲品類如生鮮、母嬰,履約成本更高,阿里能不能扛得住?
美團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被迫跟進補貼,會不會玩得更精細,比如:在阿里重點城市上線“神槍手”低價專區;用閃電倉密集覆蓋高潛力社區,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
所以,智遠認為,雙方現在就像兩個賭徒,賭誰先停。
中期來看(1-3年),誰先撐不住,誰就出局,到了這個階段,拼的就是誰能活得更久。這里有三個繞不過去的坎兒:第一個是毛利率陷阱。
外賣業務本身毛利還能做到30%左右,但一旦涉及生鮮、冷鏈這些品類,毛利率直接掉到15%-20%,甚至更低。
第二個是運力成本剛性,騎手每單的成本從原來的6-8元漲到了10-12元,而消費者實付卻從9-11元降到了0-3元。這不是做生意。
第三個是資本耐心見底,美團股價已經比高峰時跌了60%多,市場對虧損的容忍度越來越低;阿里雖然現金流充足,但電商主業也在承壓,不可能無限輸血。
還有一個關鍵臨界點:當單日訂單常態化突破1.5億單時,每增加1000萬單,可能就意味著每天多虧2億元,這已經不是增長,而是出血。
那未來的終局是什么樣?智遠覺得有幾個可能性:
一:垂直分化(大概率),美團繼續主導餐飲加便利店這類高頻需求,阿里掌控生鮮、母嬰等高毛利品類;京東聚焦3C數碼等高客單價即時配送。
二種:資本合并(類似滴滴快的)美團和阿里成立合資公司,各自劃分區域運營;前提是反壟斷政策松動,但現在看概率非常低。
第三種就是生態重構了,黑天鵝事件,即時零售和社區團購融合,或者無人配送技術突破,直接降低60%的運力成本。
所以,即時零售既是絞肉機,也是新大陸,只不過,要先流血,才能看到綠洲。
短期內,阿里需要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式的勝利,美團則要避免被拖入消耗戰;中期內,誰現金流更穩,誰就能活得更久。
目前來看,阿里 賬上6137 億元,美團大概 2000 億元儲備,差距明顯;長期來看,30分鐘送達將成為像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但贏家可能不超過兩家。
如果拼多多再進來呢?所以,別看現在打得熱鬧,真正的淘汰賽,才剛剛開始;也許再過一年,當我們站在新起點回看這一切時會發現:如今這場混戰,不過是通往未來的第一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