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廣東省發布“從嚴打擊保健品“坑老”騙局”聲明。
原文內容如下圖:
專項整治的初衷是為了清除行業毒瘤,但若將手段異化為目的,最終只會讓整個市場陷入 “多做多錯” 的寒蟬效應。當免費領雞蛋被等同于 “騙老前奏”,線上直播被標簽化為 “設局現場”,合理定價被粗暴定義為 “價格欺詐”。這種 “一刀切” 的監管邏輯,是不是將老年健康產業推向非黑即白的認知誤區?
沒有哪個行業的獲客能脫離 “價值交換” 的底層邏輯。銀行用京東卡吸引儲戶,超市用折扣券留住顧客,保健品店送雞蛋引流本質上并無不同 —— 都是用小額福利降低消費者的嘗試門檻。數據顯示,2024 年社區團購通過 “1 元秒殺” 拉動的老年用戶增長達 37%,這種被驗證有效的獲客方式,到了健康產業就成了 “錢袋子危機的開端”?
更值得深思的是,將 “小恩小惠” 簡單等同于 “欺詐前奏”,實際上否定了老年群體的基本判斷力。這種將營銷手段妖魔化的監管思維,本質是對市場規律的無視,更是對老年消費者自主選擇權的輕視。
媒體曝光 “成本幾元的保健品售價數千” 時,似乎忘了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價格從來不是原料成本的簡單疊加。一款針對糖尿病老人的保健食品,從加工、包裝、運輸、營銷到店面服務,從臨床驗證到供應鏈管理,從營養師一對一指導到售后健康監測,其隱性成本可能是原料的 80倍,甚至更多。按照 “原料成本論”,動輒上萬元的重疾險保單,其紙質合同成本不過幾元,難道也要被定義為 “騙局”?
這種雙重標準,如果用房地產市場比喻更加荒誕,建造成本幾萬元的房子,售價百萬、千萬時無人質疑,而且還要交稅!更可笑的是,暴跌后,市場價成了幾十萬甚至幾萬,而且還買不去,好像也沒有政府部門的人站出來為老百姓說句話吧。
而老年健康產業的定價爭議,暴露的正是監管認知的錯位 —— 既要求企業提供專業健康服務,又不愿承認服務本身的價值。當這些合法成本被全盤否定,最終只會倒逼企業砍掉服務環節,退回 “只賣產品不擔責任” 的原始狀態。
年輕人在直播間搶限量款球鞋時,這叫 “潮流消費”;老年人在私域群拼單買保健品時,就成了 “落入圈套”。這種年齡歧視式的監管邏輯,正在扼殺老年健康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顯示,60 歲以上網民的線上消費滲透率已達 49%,他們同樣有權享受直播帶貨、社群團購帶來的便利。
社群+私域直播被簡單歸為 “不法分子的主戰場轉移”,本質是對營銷進化的無知。監管真正該做的,是像規范電商平臺那樣建立老年健康直播的準入標準,而非用 “有罪推定” 的思維否定所有創新。當年輕人的奢侈品直播可以 “拼手速”,老年人的健康產品憑什么不能有同等的營銷待遇?
專項整治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建立 “違法必究、合規放行” 的清明市場,而非制造 “一動就錯、不做最穩” 的寒蟬效應。老年健康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監管者既當好 “清道夫”,更做好 “導航員”—— 在打擊虛假宣傳的同時,明確哪些引流方式是合規的;在規范定價的同時,承認服務價值的合理性;在防范線上風險的同時,為數字營銷留出空間。唯有如此,3億老年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健康產業的發展紅利,而不是在 “過度監管” 的名義下,連合法的健康消費選擇權都被剝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