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2025年“七一”前夕,陜西省洛南縣保安鎮的紅色熱土上涌動著澎湃熱潮。
洛惠渠黨性教育基地的崖壁渠路上,當游客俯身輕觸崖壁渠路一道道布滿歲月痕跡的巖石時,仿佛感受到建設者“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滾燙信念;洛南紅色教育基地文化廣場前,黨員干部的宣誓聲與洛惠渠奔涌的水聲共振,激蕩著“團結協助、不怕犧牲”的精神共鳴;非遺工坊內,老匠人帶領孩子們用傳統技法制作“紅色主題”手工藝品,一針一線、一鑿一刻間,映照著先輩們挑燈鑿渠的身影。
這座鑲嵌在秦嶺褶皺里的小鎮,以洛惠渠寶貴傳統為魂,將紅色基因融入生態與文化肌理,在群山中鋪展成黨 史教育的立體“教科書”。
崖壁上的精神豐碑
“看這巖壁上的鑿痕,深淺不一的印記里全是當年的汗水。”在洛惠渠“掛壁天河”舊址,講解員的指尖劃過青灰色巖層,那些細密分布的凹痕,是1959年建設者用鋼釬在海拔1200米懸崖上刻下的奮斗詩行。30公里長的渠線如銀鏈纏繞山間,每道鑿痕都凝結著凌晨3點火把映亮的巖壁、磨透扁擔的血泡、“天當被地當床”的草鋪。
來自西安的黨員王先鋒蹲身輕撫,指腹觸到巖縫間未消的涼意:“老鄉說,當年修渠時,錘頭敲在石頭上都能迸出火星,現在我們走的每一步,都像踩在歷史的鼓點上。”
山腳下的洛惠渠戰斗指揮所已化身“奮斗者記憶館”。巨型沙盤上,渠線如血管穿透山體模型,實景還原區內,鋪滿稻草的硬板床、開裂的搪瓷碗,無聲訴說著建設者“天當被地當床”的艱苦歲月。
田園間的生態畫卷
洛惠渠山腳下,百畝稻田與黨性教育基地交相輝映,游客在這里既能體驗“農耕研學”,又能在田間地頭聆聽紅色故事。這種“紅色研學+生態農業”的模式,正是保安鎮破題文旅融合的關鍵舉措。
今年,保安鎮創新推出的“五個一”體驗項目,即走一段渠路、干一次農活、聽一堂黨課、做一件非遺、住一晚民宿,讓游客日均停留時間從2小時延伸至36小時,帶動周邊13家農家樂、6家民宿日均增收超千元。
陜西蔚淶農光科技創新種業基地里,草莓苗在夏風中翻涌,一顆顆鮮紅的果實綴滿枝頭,園區負責人指著滴灌系統笑道:“前輩們鑿渠引水破天險,我們用科技種‘紅色草莓’,都是在開‘豐收路’。”
“我們將生態發展與紅色精神傳承深度融合。依托洛惠渠水資源,發展綠色種植,建設生態觀光帶,不僅讓土地生金,更讓紅色奮斗精神在產業發展中延續。”保安鎮主要負責人說。
傳承里的創新活力
非遺一條街的麥秸香里,藏著另一種“鑿痕”。農耕文化生活館內,老木匠用傳統鑿法制作木犁。展板上,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1959年洛惠渠建設時村民自制工具的場景,展柜里銹跡斑斑的舊鋼釬與案頭锃亮的新農具形成鮮明對照。
“這些老物件曾幫助我們鑿開秦嶺,現在也該讓娃們認識這些‘老家當’了。”老木匠一邊打磨木犁,一邊向游客講述。
不遠處,巧手草編作坊內,婦女們用麥秸編成紅軍草鞋、小推車等紅色小物件,孩子們圍坐一圈,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笨拙卻認真地編織著。
“我編的小推車,和當年運石料的小推車一樣!”孩子們的手指雖然被草莖磨出紅印,但仍然沉浸其中。游客也紛紛動手體驗,將這份“紅色記憶”親手帶回家。
暮色漸濃,稻田鎏金,非遺街的燈籠與指揮所的黨旗遙相映照,洛惠渠的流水聲里,時不時傳來非遺街的歡笑聲。
如今,保安鎮渠里的水、地里的苗、手中的草就像66年前洛惠渠建設者執著的心、巖上的痕、手中的釬一樣,都擰成一股繩,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中,照亮保安鎮的振興之路。(王江波 齊彥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