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愛臨汾 贏未來。炎炎烈日熱浪滾滾,這兩天,臨汾高溫,眾多的市民停下手中的活計找涼快的地方避暑。
張旦 攝
喜聞中國拍攝古建筑的著名攝影家蘇唐詩、張旭一行七人,要來臨汾拍攝網紅古建筑,有洪洞縣的廣勝寺、蒲縣東岳廟、隰縣小西天、霍州署衙等,當然,堯都區的三座國保單位元代古戲臺也是他們行程中拍攝的重點之重。
張旦 攝
我做為東道主,當然擔當起了接待任務,幫助協調。臨汾市文聯和堯都區文物局的相關人員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與配合,堯都區的三座未開放的古戲臺,我們都完整的進行了拍攝,拍到了難得一見的元代懸塑和古壁畫等珍品。
張旦 攝
這組照片是拍攝堯都區吳村鎮王曲村東岳廟的元代古戲臺,筆者上網查了一下:東岳廟占地面積約2271.26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戲臺為元代所建。
張旦 攝
戲臺坐南朝北,平面略呈方形,深7.25米,面寬7.25米,分前后兩部分,前部是懸山卷棚式結構,后部為十字歇山頂建筑。前檐兩根木柱支撐大額,臺前及兩側前部敞朗,為臺口。
張旦 攝
戲臺坐南朝北,磚石臺基,原高1.5米,臺基埋入地下0.52米,現狀臺基高0.98米。面寬、進深均7.28米,平面呈正方形。臺上四角立柱,柱為圓形木質,兩山后部各設輔柱一根,輔柱后面砌墻,輔柱前敞朗無壁,原構尚保存宋金舞亭三面圍觀舊規,清代于臺身前檐增筑抱廈一坡,變三面觀的舞亭為一面觀的樂樓。
張旦 攝
舞臺上梁架、斗棋和屋頂,屋頂為單檐歇山頂。臺前及兩側前部敞朗,為臺口。背面及兩側后部筑以墻壁,無前后場之分。前檐兩根粗大的木柱支撐大額,后墻及兩山為土坯砌筑,形成了三面砌墻正面敞口的形式,斗栱為重栱雙下昂計心造作法,內檐梁架結構尤為別致。戲臺中央的藻井結構奇特,以斗拱疊架的手法,形成空靈深邃的三角形、四邊形等幾何形狀。
張旦 攝
廟內后殿西壁上,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鐫修葺記事碑文,記載當時修葺范圍主要為廟內殿堂,舞臺上修葺沒有涉及到結構的主體部分,戲臺的臺基、柱額、斗棋、梁架等均系元代原作,惟瓦頂部件經明代修補。
張旦 攝
王曲東岳廟戲臺建筑風格獨特,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從金代中葉至元代初期,舞臺由四面觀或三面觀向三面筑壁一面觀的樂樓進化,王曲東岳廟戲臺等幾座元初所建的(或重修的)舞臺實物,是這個進化中的實物證據。
張旦 攝
2006年5月25日,王曲東岳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