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宣城市旌德縣蔡家橋鎮,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朱旺村,正依托其獨特的自然人文稟賦,積極探索保護與發展并重之路,以“美、文、情”三韻,緩緩鋪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航拍朱旺村與遠處青山風貌。胡燦攝
美在生態:奇觀引路激活“美麗經濟”
朱旺村的“美”,藏在一河、九井、十三橋的靈動布局中。朱溪河穿村而過,十三座石橋橫跨兩岸,河中九口水井形態各異,井水自河床涌出,澄澈如鏡,與奔流河水和諧共存,形成“井水自清,河水自流”的獨特生態奇觀——“井水不犯河水”。這一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杰作,輔以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民居群,宛如天然皖南水墨畫,吸引四方游客。
朱旺村抓住這份景觀優勢,將其轉化為發展動能,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大力實施人居環境整治,保護水系生態,修復古橋古建,全力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讓鄉村旅游成為支柱產業。村民們參與文創產品、特色農產品銷售等產業,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旅游飯”,讓古村“新顏”有效轉化為朱旺村的經濟產值。
“井水不犯河水”景觀。胡燦攝
文化傳承:深厚底蘊鑄就“振興之魂”
朱旺村始建于隋唐,是理學宗師朱熹后裔的重要聚居地之一,文化積淀深厚。村中徽派古建筑林立,磚木石“三雕”絕藝無聲訴說著徽州建筑的精湛與“詩禮傳家”的儒家傳統。從四水歸堂到四海客來,在這里,每一塊斑駁的磚石都是歷史的注腳,當游客們撫摸門環上的銅綠,觸摸的不只是物質財產,更是一個家族詩書傳家、崇文重教的信仰。
朱旺村深諳“保下來”是根基,“傳下去”方顯活力,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原則,對古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和活化利用。部分古宅被改造為文化展示館和文創空間,既保留了歷史風貌,又賦予了現代功能,讓沉睡的文化遺產“活”起來。不僅讓游客看到古村的美,更讓他們讀懂古村的魂,讓朱旺古村的文化“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的“硬”支撐。
朱旺村的歷史文物建筑。王瑾攝
情融鄉里:活水潤心厚植“三風”沃土
調解話語傳遞友愛的淳樸鄉風,鄰里寒暄浸潤著本真民風,質樸書法綿延著代代家風,朱旺村以“情”字聚人心。朱溪河畔,“九井十三橋百姓說事點”與“兩水調解室”相鄰而設。村民們坐在溪畔石椅上坦誠交流,遇到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便移步調解室內深入溝通,化干戈為玉帛。緊鄰調解點的水街商行,是村民日常離不開的經營了30余年的雜貨鋪,柴米油鹽、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店主夫妻倆幾十年如一日服務村民,對鄉親們的需求了然于心。后巷的蘇氏祖屋里,81歲的蘇茂林老人經營著傳統理發店。十幾年前,朋友出資為他添置理發工具改善生活,并題贈“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書法作品。曾有游客出價千元求購這幅字,都被老人婉拒,“給多少錢都不賣,這是朋友的情義”。祖屋木門上,一副手寫春聯格外醒目。蘇茂林老人自豪地介紹,這出自他年僅15歲的外孫女之手。
說事點涵養文明鄉風、小商鋪浸潤淳樸民風、老手藝傳承良好家風。當調解室的坦誠、商鋪的互助、祖屋的守諾交織成網,朱旺村用最質樸的鄉情凝聚起發展合力。鄉風、民風、家風“三風”共振,用“情”用“心”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暖流。
“九井十三橋百姓說事點”。王瑾攝
美在奇觀,文在千年,情暖人間——這便是朱旺村,它不只是一處風景,更是一部活著的史詩,一方充滿溫度的家園。旌德縣蔡家橋鎮朱旺村,正以美、文、情“三韻”交織的獨特魅力,向世界發出誠摯的邀請:來這里,看“井水自清,河水自流”的天籟人韻,品千年積淀的徽風雅跡,感受最淳樸溫暖的鄉情與古村新生的振興脈動。(宋逸恬 周夢婷 馮博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