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消息,2025年7月1日這一天,世界舞臺上演了一出大戲。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這四個國家,齊聚華盛頓的“四方安全對話”,高調宣布啟動“關鍵礦產倡議”。說白了,他們是想組建一個“稀土聯盟”,抱團取暖,生怕被中國在稀土供應上“卡脖子”。
特朗普(資料圖)
稀土這玩意兒,可不是普通礦石——它是高科技產業的命脈,從智能手機到導彈系統,都離不開它。中國手握全球稀土供應鏈的鑰匙,四國眼巴巴看著,心里發慌,生怕哪天中國收緊閘門,自家產業就癱瘓了。這種焦慮背后,藏著赤裸裸的地緣博弈:美國領頭,盟友各懷心思,但都盤算著繞開中國,打造一套獨立供應鏈,說什么要“多元化”和“彈性化”。聽上去挺美,但現實卻像一盤散沙,盟友間矛盾重重。
特朗普對日本放狠話,威脅加征30%到35%的關稅,嫌日本汽車出口太霸道;印度呢,表面上配合美國,卻悄悄劃下農業和乳制品的紅線,還跟金磚國家眉來眼去;澳大利亞看似穩當,可美國放風要退出“奧庫斯”框架,讓它心懸半空。就在這劍拔弩張的檔口,四國硬是湊成了聯盟,仿佛在說:中國這張王牌,我們得合力破解。
為什么四國這么怕被中國“卡脖子”?稀土依賴的數字,暴露了西方軟肋。截至2023年,美國稀土供應有70%靠中國進口,這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每十塊稀土芯片,七塊是中國造的。沒了中國,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就得跛腳走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聯盟成立后狂喜不已,嚷嚷著要推動“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確保原材料穩定獲取和加工能力提升。但說白了,這就是一場被逼無奈的突圍戰。特朗普掀起關稅戰后,中國拿稀土當籌碼,美國才恍然大悟:原來高昂的成本和技術短板,讓西方多年來的“去中國化”計劃屢屢碰壁。
稀土(資料圖)
2025年這場抱團,不過是絕地反擊的最后一搏。盟友間的分歧,反而凸顯了聯盟的脆弱性——日本首相石破茂硬懟特朗普,說貿易比關稅更能維護國家利益;印度總理莫迪更不買賬,直接強調金磚平臺的重要性。這些裂痕,讓“稀土聯盟”更像紙老虎,一捅就破。
想繞開中國?難度大過登天。中國在稀土領域,可不是靠運氣坐穩王座。幾十年積累下來,從采礦到加工,中國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技術壁壘高得讓西方望塵莫及。廈門大學專家林伯強分析得透:理論上,美日澳印湊一起,資源豐富(澳大利亞和印度有礦,美日有技術),似乎能玩轉;但實際操作呢?中國成熟的產業生態,短時間根本復制不了。比如提純稀土的精湛工藝,中國捏在手里,西方想突破,得花巨資和時間試錯。更何況,中國稀土集團剛完成高層“大換血”,新管理層年輕化、專業化,明顯要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不,四國聯盟才起步,中國就亮出肌肉,讓西方明白:技術鴻溝不是人多就能填平的。難怪專家直言,聯盟前景黯淡——抱團容易,實干難,中國這堵墻,可不是隨便就能推倒的。
稀土(資料圖)
除此之外:2025年7月1日,同一天,新修訂的《礦產資源法》正式實施。這可是29年來頭一回系統性大修,意義非凡,堪稱顛覆性重構。想想看,上一次修訂還是1996年,現在全球格局大變,中國直接以法律形式,把“維護國家礦產資源安全”寫進宗旨。新法不再只是管挖礦采油,而是構建一套戰略性礦產資源清單管理制度,把稀土等關鍵資源當國家安全命脈來護著。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魏莉華說得懇切:這次修訂是“自然資源法治建設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凝聚了社會共識。
具體看,新法亮點滿滿——首次專章規定礦區生態修復,要求“誰開采誰修復”,推動綠色發展;還建立三級協同地質調查體系(中央統籌、省級發力、市縣補充),把基礎地質調查升格為國家義務。這些變化,不是小修小補,而是戰略轉型:中國礦業政策,從單純開發轉向安全優先,確保稀土這張牌,永遠握在自己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