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海網報道,7月6日,財政部發布通知,決定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對等限制措施,回應歐委會此前對中國企業設置的采購壁壘。這一動作背后,是中歐戰略對話中歐盟對華提出的三個核心訴求與中方立場的激烈碰撞。
去年10月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稅,最高可達35.3%(資料圖)
在7月2日的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向中國外長提出三項強硬要求:
歐盟稱中國對鎵、鍺、稀土等關鍵礦產的出口管制"扭曲市場",威脅其新能源與軍工產業鏈安全,要求立即取消限制。但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月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已超千億美元,同比增長23%,中方在稀土領域始終遵循國際規則,且已批準多批次對歐出口申請。
歐盟指控中國企業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零部件等"軍事支持",警告此舉"威脅歐洲安全"。然而,路透社等國際媒體均承認,目前并無證據支持這一指控。中方多次強調,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干涉。
歐盟要求中國提供"確切方案"解決市場準入不對等、補貼政策不透明等問題。但實際情況是,歐盟近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又在醫療器械采購中設置壁壘,這種單邊主義做法才是真正破壞公平競爭的根源。
面對歐盟的施壓,中國外長的回應展現出堅定立場:臺灣問題是"不可逾越的紅線",中方敦促歐盟切實恪守一個中國原則。聯合國2758號決議早已明確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勢力干涉都將遭到堅決反對。中歐不是對手,更不是敵人。中方強調,歐洲當前面臨的挑戰并非來自中國,雙方應摒棄意識形態偏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這一表態與默克爾近期警告歐盟"對美妥協會付出更大代價"形成呼應。
馮德萊恩(資料圖)
中國反對西方"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雙重標準,主張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在G7峰會炒作"中國稀土武器化"的背景下,中方呼吁歐盟抵制單邊霸權,共同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稀土作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的核心材料,歐盟對中國的依賴度高達60%以上。中方建立溯源系統加強出口管理,既是維護自身戰略安全,也是對國際供應鏈負責的體現。歐盟若真想解決短缺問題,應像中方一樣建立全產業鏈監管體系,而非一味指責。
歐盟將經貿議題安全化,試圖通過"去風險"削弱中國影響力。但數據顯示,2024年歐盟對華出口占其總額8.3%,自華進口占21.3%,其中97%為工業制成品。這種深度相互依存決定了脫鉤斷鏈行不通。
歐盟在醫療器械采購中搞保護主義,卻要求中國開放市場,這種雙重標準暴露其規則霸權心態。中方采取對等措施,既是維護自身權益,也是向國際社會表明:任何單邊制裁都將遭到反制。
歐盟(資料圖)
面對當前困局,雙方需要回歸理性:可借鑒中法、中德近期達成的共識,在稀土、人工智能等領域建立聯合監管框架,通過技術合作替代對抗。例如,中方已批準的稀土出口白名單制度,可擴展至更多領域。
歐洲應放棄"制造業保護主義"思維,中國則可探索"投資+技術轉讓"模式,幫助歐盟實現再工業化。正如法國學者所言,中國曾受益于歐洲技術,現在完全有能力反向助力。
在氣候變化、數字治理等領域,中歐完全可以形成合力。中國外長提出的"穩定、開放、包容、團結"四點倡議,為雙方合作提供了清晰路徑。
這場對話揭示出一個殘酷現實:在全球化深度交融的今天,任何零和博弈都將損害共同利益。歐盟若想擺脫戰略困境,就必須摒棄冷戰思維,與中國一道探索新型大國關系的相處之道。正如中國外長所言:"中歐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為對手,不能由于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這或許才是破解當前困局的真正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