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今年夏天,印度遭遇了極端熱浪的侵襲,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僅一墻之隔的中國民眾依舊在相對舒適的環(huán)境中生活。
在這樣的反差之下,部分印度人心中泛起了不平之意,他們甚至認為中國人不過是仗著有青藏高原的庇護,那么青藏高原究竟有多重要?
青藏高原南側緊挨著11個國家,然而這些國家的發(fā)展狀況卻令人堪憂。
在阿富汗,牧民們一年到頭在馬背上奔波,風里來雨里去,全家老小齊心協(xié)力,可辛苦勞作一整年,所掙的錢僅僅只是杯水車薪。
印度作為南亞大國,有著數量眾多的電腦工程師,他們在城市的寫字樓中忙碌,為了工作廢寢忘食,然而他們每月的工資也少得可憐。
再看巴基斯坦,卡車司機們?yōu)榱松嫴坏貌幻半U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可即便如此他們掙來的辛苦錢也僅夠維持基本的生活。
但同樣是依托著青藏高原,中國民眾的生活卻與山那邊的鄰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超過20億人口處于窮苦困境,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錯綜復雜,其中地理因素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這其中的玄機,就藏在那些連接不同區(qū)域的山口之中。
就拿四川來說,西側有橫斷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東側則是富饒肥沃的成都平原。
在古代每當中原地區(qū)戰(zhàn)火紛飛,便有許多人攜帶家眷、帶著技術和財富,紛紛逃向四川,橫斷山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庇護所。
在這片土地上,人們休養(yǎng)生息,利用帶來的資源和技術,逐步發(fā)展生產,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川的經濟逐漸繁榮起來。
反觀山那邊的尼泊爾,整個國家的面積有限,且多山地,經濟發(fā)展受到諸多限制,與四川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再看印度,盡管自認為是地區(qū)大國,國土面積也較為可觀,但地理位置卻存在著明顯的劣勢。
其北部被高聳的青藏高原壓制,在軍事戰(zhàn)略、地緣政治等方面都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而南部又瀕臨印度洋,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在古代航海技術不發(fā)達的時期,海洋更多的是一種阻礙而非優(yōu)勢。
更為關鍵的是,印度的核心區(qū)域恒河平原四周缺乏天然的山脈屏障,這里頻繁遭受來自各方的入侵。
從古代的波斯人、希臘人,到后來的突厥人、蒙古人,都曾踏上這片土地,每一次的入侵都對當地的文化、社會結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長期的動蕩使得印度的文化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傳承和發(fā)展,社會秩序也時常被打亂。
直至今日,印度在發(fā)展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因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的挑戰(zhàn),無法像我國一樣,穩(wěn)定而高效地推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
除了在地緣政治和歷史發(fā)展方面的重要影響,青藏高原在氣候調節(jié)方面堪稱是大自然賜予中國的一份厚禮,宛如一臺巨大而神奇的天然空調。
在冬季西伯利亞地區(qū)會產生強烈的寒流,這股寒流席卷著北半球的大片區(qū)域,然而當這股寒流南下遇到青藏高原時卻被這座巍峨的高原一分為二。
其中一股寒流被迫改變路徑,繞過青藏高原向新疆地區(qū)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其性質逐漸發(fā)生改變。
寒冷程度有所降低,變成了相對溫和的暖風,給新疆地區(qū)帶來了相對較為溫和的冬季氣候。
另一股則繞過高原向四川方向移動,使得四川盆地在冬季免受酷寒的侵襲,成都等地的冬季氣溫因此不會降得過低,人們無需在嚴寒中艱難度日。
到了夏季,情況則更加神奇。
此時的印度在強烈的太陽輻射下氣溫急劇上升,酷熱難耐,而青藏高原上的冰川在陽光的照耀下開始融化。
這些融化的冰水形成了低溫的氣流,一路向長江流域吹拂,重慶等素有火爐之稱的城市在這股冷空氣的調節(jié)下,炎熱的天氣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青藏高原這臺空調,情況將會變得多么糟糕。
夏季的熱浪將長驅直入,直接沖向四川等地,成都的夏季氣溫很可能會飆升至40℃以上。
在如此高溫下,農作物的生長將受到嚴重影響,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可能無法正常生長,導致糧食減產,進而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國家的糧食安全。
而在冬季,來自北方的寒流將毫無阻礙地南下,江南地區(qū)很可能會頻繁遭受大雪的襲擊。
氣溫也將大幅下降,農作物會被嚴寒凍壞,農業(yè)生產遭受重創(chuàng),不僅如此交通、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也將面臨嚴峻考驗。
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轉都將受到極大的干擾。
青藏高原的重要性還不止于此,這里儲存著豐富的冰雪融水,長江、黃河的水源都由高原的提供,而瀾滄江的水源也源自這片神奇的土地。
每年春季隨著氣溫的回升,高原上的冰雪開始融化,清澈的雪水從高山上潺潺流下,
這些寶貴的水資源滋潤了沿途的萬里良田,為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中國人民過著安穩(wěn)而幸福的生活,這一切離不開青藏高原在背后默默地守護。
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也開始面臨諸多挑戰(zhàn)。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青藏高原的生態(tài)保護,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致力于維護這片土地的生態(tài)平衡,確保它能夠持續(xù)地為我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參考資料:
1.《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huán)境效應》(科學出版社,2015 年)
2.《中國國家地理:青藏高原特輯》(2020 年第 7 期)
3.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高原生態(tài)安全屏障功能評估報告》(2023 年)
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青藏高原生態(tài)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2019 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