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
《光明日報》聚焦大連
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
推動近岸海域低標準養殖設施
更新淘汰
錨定海洋船舶、能源、漁業等
新興產業發展
推進海上風電、灘涂光伏、潮汐能等
海上新能源建設
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刊發文章
《挺進蔚藍 向海而興
——遼寧大連走出海洋經濟
綠色發展新路》
全文如下
挺進蔚藍 向海而興
——遼寧大連走出海洋經濟
綠色發展新路
夏日大連,碧波萬頃,海天一色浪漫如詩;黃渤海上,海島鑲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橫跨黃、渤兩海的遼寧大連,擁有海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占遼寧省海域總面積的81%;擁有海島538個,占全省海島總數的85%,其中有居民海島40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多年來,遼寧大連牢固樹立寸海寸金意識,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推進陸海統籌發展的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現代海洋產業不斷壯大,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大連高質量發展提質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海島星羅棋布,產業向海圖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大連正以守護“海島藍色生態”的奮力之姿,走出一條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路,為建設海洋強國提供重要支撐。
打造可持續發展的
“海洋生態方舟”
近日,在大連長海縣長山群島附近海域,多頭虎鯨優雅游弋海中,這是當地時隔五年后再次發現虎鯨身影。
作為海洋生態系統的‘晴雨表’,虎鯨的回歸印證了保護工作的成效。
長海縣海洋與漁業局負責人介紹,長海縣推動“生態養殖-資源修復-休閑旅游”三產融合,劃定禁漁區,“十四五”以來放流褐牙鲆等魚苗1370多萬尾,投放人工魚礁15.9萬塊,修復海域22.6萬畝,昔日的“海洋荒漠”正重現生機。
不棄微末,久久為功。“海陸空”物種頻頻“落戶”大連,正是當地在海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持續發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印證。
2024年,大連蛇島—老鐵山候鳥棲息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獲得世界級“綠色名片”。其中,只有0.73平方千米的蛇島,是中國特有種蛇島蝮在地球上唯一的棲息地。
與島隔海相望,不打擾就是最好的保護。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蛇島及其附近海域實施封閉式保護管理,工作人員輪流住在島上,開展蝮蛇保護和科研工作。該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田華介紹,蛇島蝮種群數量從保護區成立之初的9000余條上升至目前的近2萬條,蛇島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莊河市王家鎮元寶島、石城鄉形人坨,是中國大陸唯一被確認的黑臉琵鷺繁殖地。因黑臉琵鷺對棲息地生存環境要求極為苛刻,2006年大連市在此成立自然保護區,為其提供安全穩定的繁衍環境。
經過十余年宣傳教育,當地漁民的觀念發生巨大轉變。石城鄉文旅工作人員吳偉笑著向記者講述:
以前不理解為什么不讓撿鳥蛋、養殖黑臉琵鷺,現在大家都自覺在心中畫了個禁區,形人坨500米以內不得靠近。
據統計,黑臉琵鷺在莊河市的數量同樣實現了逐年穩步增長,從1999年首次在形人坨發現的7只,如今已經增至逾400只。
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大連市委副書記、市長陳紹旺曾多次強調。隨著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
長海縣高標準推進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藍色糧倉”,推行“輪捕輪放、生態養殖”模式,合理規劃養殖區域,設立海洋資源保護專項資金,促進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目前,全縣漁業年產值約117億元,是全國最大增養殖基地;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2個,占全市68.7%、全國11.6%。
現在的海洋牧場,既養得出海珍,更養得活未來。
長海縣的老漁民們看著如今的海域不禁感慨。
大連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加大對斑海豹等珍稀動植物保護,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推進“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海岸帶保護修復,附近海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增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連續5年達97%以上。
如今莊河市、長海縣、太平灣等地正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設,開展海草床生態修復試點,有效提升海域生態環境。大連這座不斷擴容的“海洋生態方舟”,正以鮮活有效的方式詮釋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未來”的深刻內涵。
構建
“一條魚帶動全域旅游”
新生態
長海縣,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海島邊境縣,亦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與生態優勢。195座海島如璀璨星辰,散落在廣袤的黃海之上。1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長海海參、長海鮑魚等地理標志產品聞名遐邇。
現在連魚群分布都能智能推送,咱們‘野生釣手’也享受上科技紅利了!
清晨5時,釣友王海峰通過“海釣e港”小程序實時查看氣象水文數據,隨即駕船直奔預訂釣點,兩小時后,一條重達8斤的鱸魚在鏡頭前活蹦亂跳。
這段垂釣視頻背后,是長海縣“一條魚帶動全域旅游”的創新發展思路。“海釣e港”小程序由長海縣官方打造,這個線上文旅便民服務智能平臺為當地休閑漁業從業者開辟了全新獲客渠道,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標準化邁進。
近年來,大連大力推動海洋經濟與旅游業深度融合。海釣經濟的火爆,拉動了當地民宿業的蓬勃發展。以獐子島為例,今夏周末民宿入住率同比提升20%,其中超六成游客為釣友群體。
周末一房難求,很多客人都是‘海釣e港’的釣友,我們順勢推出了‘釣客套餐’,包含漁具寄存、海鮮代加工等服務。
一位民宿店主告訴記者。
為支持民宿高質量發展,長海縣通過政策扶持、規劃引導和業態創新,多管齊下構建差異化、高品質民宿產業體系。設立專項資金獎勵新建精品民宿20萬元,建設國家級民宿集群。同時,通過海洋牧場資源整合,積極推動漁業與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培育漁家風情節、開漁節等特色IP,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的特色路徑。
促進漁旅融合的同時,長海縣以賽事聚人氣,實現文體旅融合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持續打造體育品牌賽事,相繼舉辦大連長山群島海釣大師賽、長山群島國際自行車賽等一系列賽事。
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長海縣創新打造“一島一品、一島一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模式,“遼南群島大美長山”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2024年,長山群島成功獲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成為全國首個群島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我們以打造底蘊深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區和魅力獨具的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為目標,全力建設全景、全域、全享的群島型旅游勝地。
長海縣委書記劉寶慶表示。目前,長海縣文旅融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全縣已建成93家酒店、100家特色民宿,構建沉浸式度假體驗場景,2024年吸引上島游客127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6.5億元。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研究長海的海洋文化、漁家文化、民俗文化,組建專業團隊,對‘長海號子’‘小珠山遺址’等文化資源進行深度解讀和整理,為旅游產品開發提供豐富的文化素材。
長海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沖表示。
同樣通過開展休閑海釣、拔籠等海島休閑旅游活動激發海島活力的,還有位于大連市金普新區的大連螞蟻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去年示范區共帶動休閑漁業產值達到千余萬元,年接待游客近6萬人次。
從智能垂釣平臺賦能傳統海釣,到民宿產業借勢升級煥發新生;從“一島一品”特色品牌塑造,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從海洋牧場到文體旅綜合體;從長海縣到金普新區,大連在約3萬平方公里蔚藍大海中,因地制宜,探索構建漁旅融合新生態,走出一條各具海島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豐富的旅游業態是吸引游客、提升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大連堅持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場景、挖掘新優勢、叫響新品牌,文體旅經濟日益增長,去年全市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
科技賦能
繪就向海圖強新藍圖
總投資超過120億元的遼寧鼎際得高端新材料項目加快建設,聚焦生產聚烯烴彈性體等高端新材料產品;規劃總投資約550億元的大連長興島(東北亞)氫基能源加注基地項目正式啟動,致力于打造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氫基綠色能源“海陸大通道”,建成后將成為我國最大的氫基能源加注基地;恒力重工集團“未來工廠”正式投產,以更高質量更快速度向大型化、高端化產品制造邁進;大連低空載客航線首航成功試飛……
今年以來,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重要“增長極”,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產業聚集和區域發展優勢,向著打造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世界級船舶海工產業基地、東北亞氫基能源加注基地的目標奮勇前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一個個新突破在渤海東岸綻放華彩。恒力集團在全球首次應用全加氫工藝,將原油利用率提高5%;打破國外行業壟斷,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PTA(精對苯二甲酸)生產基地、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150萬噸/年乙烯項目,大幅降低我國對乙二醇等高端化工原料的進口依賴度;瞄準芳烴、烯烴的下游產品和新材料,加速國產替代進口,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15年間,恒力集團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立足石化領域,跨行業挺進船舶制造,累計完成投資超3000億元。
近兩年來,恒力集團旗下、新組建的恒力重工集團沿著海洋強國的航線溯游而上。恒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介紹,集團一期項目“海洋工廠”向著世界一流的綠色船舶建造基地的目標航行,目前已累計開工建造60余艘,新造船訂單已排至2029年。今年5月集團成功上市,成為國內“民營造船第一股”。歷經5個月,一座由17個超大型車間構成、建筑面積超20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工廠,于今年拔地而起,二期項目“未來工廠”智能化水平、新技術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四面環海的長興島,不僅承載著行業龍頭“大塊頭”,還孕育著專精特新“小巨人”,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加速奔跑。
這里是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匯聚了恒力重工、大連船舶重工等企業,形成了集船舶設計、建造、維修、配套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這些企業正發揮“鏈長”優勢,深入實施船海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工程,推動船舶海工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繪就向海圖強新藍圖。
眼下,大連益多管道有限公司日產能不斷提升,一季度僅憑兩項業務板塊就拿下1.5億元訂單。依托長興島產業集聚和區域發展優勢,益多管道持續走“又高又新”之路,成為東北地區管道制造業龍頭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導編制40余項國家及行業標準。
恒力(大連長興島)產業園對標世界一流,為我國臨海大型石油化工項目開辟出一條環境友好、低能耗、高產出的發展新路。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吳峻峰介紹,園區內已建成的三家企業全部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大連長興島經濟開發區成為東北首個上榜2024年“國家級無廢園區”的園區。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海洋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打通碧海銀灘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的有力保障。大連市正聚焦相關目標任務,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同步推動近岸海域低標準養殖設施更新淘汰,錨定海洋船舶、能源、漁業等新興產業發展,推進海上風電、灘涂光伏、潮汐能等海上新能源建設,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大連發布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