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中國第三大島,地處長江入海口。背靠國際大都市上海,它不僅是城市喧囂外的寧靜綠洲,也被視為十分珍貴、不可替代、面向未來的生態戰略空間,被譽為“太平洋西岸的凈土”。上海正舉全市之力,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持之以恒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上海崇明西沙明珠湖景區的濕地水森林是長江河口唯一具有潮汐現象的大型河口淡水沼澤濕地
世界上知名的生態島往往是無人島或只有少量人口,但崇明島上的常住人口超過60萬。這意味著,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是一項需要立足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的長期事業和系統工程,這一探索對中國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里的空氣,每吸一口都是養生”
“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2萬個,每吸一口都是養生。”在位于崇明島中北部的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導游向各方游客這樣介紹。
20世紀60年代,這里還是一片灘涂鹽堿地。數萬知青在昔日的東平林場揮灑青春、圍墾造林,造就了華東地區最大的平原人工林——生態始終是崇明最顯著的標志,也是立島之本、發展之基。
崇明也經歷過發展的陣痛。20世紀八九十年代,崇明是上海的工業重鎮,地方工業最早、規模最大的上棉三十五廠有5000多名員工,遠東阿里斯頓冰箱、葵花電扇、萬里電吹風等“崇明制造”家電走俏全國。隨著時代發展,除了外部沖擊,本島的資源局限、交通短板逐漸暴露,傳統工業化道路和粗放型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作為我國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崇明的生態底子敏感脆弱。除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持續高溫、臺風、強降水等極端天氣增多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挑戰更為復雜嚴峻,轉型升級是時代浪潮下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2001年,崇明明確了生態立島的發展方向,先后關停全區近千家能源消耗大的重污染企業,通過優化負面清單調整產業結構;2016年,上海發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建設“世界級生態島”;2022年,《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出爐,提出到2035年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國家生態文明名片的總體目標。
崇明區委書記繆京說,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是一項沒有先例可循的開創性事業。崇明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索一條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的新路。
一草一木見證著這條新路的變化。崇明森林覆蓋率從2003年的16.8%上升到2024年的30.74%,空氣優良指數全年90%以上,每年經停候鳥300多種、100萬只次,農業綠色發展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如今,崇明以上海1/5的陸域面積,承載了全市約1/4的森林、1/3的基本農田,提供了上海約40%的生態資源和50%的生態服務功能。
崇明東灘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每年往來鳥類繁多
崇明在世界生態系統中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去年7月,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申遺成功的一個核心指標是遷飛區記錄到的某一水鳥物種數占全球種群數量的1%以上,而東灘‘關鍵1%’的種群和數量一直在穩步增長。”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說。
初夏時節,崇明東灘迎來赤嘴潛鴨、長嘴半蹼鷸、黃嘴白鷺等“新客”“稀客”。江灘蘆葦吐出新綠,鳥鳴縈繞于耳。這幅歲月靜好的生態畫卷背后,是上海從2013年開始實施的崇明東灘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11.6億元。
人與島共生共融
清晨時分,崇明島最東南端的瀛東村迎來全島第一抹金黃色的日出。村民收拾完宅前屋后,前往村里的餐廳、采摘園、水上活動中心準備迎接新一天的游客。
瀛東村是歷經三次圍墾、在昔日荒灘上建起的一個小漁村,村史館至今還保留著老一輩使用過的漁具。20世紀末,水產養殖業步入低谷,瀛東村開始轉型生態種養和休閑旅游。近年來,通過引入崇明旅投公司統一經營管理,瀛東村將傳統的農家樂、漁家樂升級成集餐飲、會務、住宿、休閑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村。“是自然村,也是度假村。”瀛東村黨支部書記衛生舟說,“村民都是享受流轉金、租金、薪金、現金、保障金的‘五金農民’,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近2億元。”
向荒灘要土地的村民先后步入晚年,要想留住新生代,就必須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鄉村和家門口的未來——崇明這座世界級生態島,必須要考慮60多萬常住人口的民生福祉,在生態保護與人類活動之間尋求平衡。在這一過程中,不少人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轉折……
作為滬郊最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崇明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約27萬畝
從小和父輩一起捕鳥謀生的金偉國,現在是東灘自然保護區的一名工作人員,用曾經的捕鳥絕活“鳥哨”吸引鳥兒“自投羅網”,輔助科研人員進行環志工作;長江漁民張紅偉在2018年崇明全域退捕后拆解漁船上岸,成為一名漁政巡邏員,看到江豚躍出水面是他最高興的事……從捕鳥到護鳥,從捕魚到護魚,島民的人生經歷是一個時代的生動注腳。
不過,有人就會有生產生活,就會帶來各種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沒有條件保持全域“全生態”的崇明,需要用各種方法去建設一套綠色發展的“新生態”,而率先啟動的就是一場全島覆蓋、全民參與的綠色革命。
江海相擁、一馬平川的崇明在風能、太陽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資源稟賦較好。驅車從市區上島,在長江大橋上就能看到長興島岸線邊聳立著的一排大風車迎風轉動葉片;下橋駛入島上主干道陳海公路,726根光伏路燈像一朵朵盛開的“太陽花”,白天發電晚上亮燈;在馬路盡頭的綠華鎮,300畝蟹塘上方覆蓋太陽能光伏板,為螃蟹提供陰涼舒適的成長環境,還保障了去年進博會的100%綠電辦展需求。
作為上海的首個“碳中和示范區”,崇明全區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超過31%,居上海首位。崇明人每用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此外,崇明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新能源公交車和出租車實現全覆蓋;國內首艘新能源客貨渡船在崇明投入運營;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一個個項目的落地正在助推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找準了綠色發展的路,也要算清楚綠色發展的賬。當前,崇明正積極推進世界級生態島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制度體系,通過實施碳排放精細化管理,推進生態產品統一登記,用清晰的數字告訴人們“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
“點綠成金”,“留白”未來
有人就要有發展,世界級生態島的產業要有世界級的眼光和水準,要結合自身資源稟賦“點綠成金”,走出一條引領未來變革的創新之路。
崇明區委副書記、區長李峻介紹,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崇明正構建現代化生態產業體系,包括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和海洋裝備產業兩個主導產業,以及旅游業、特色體育產業和健康服務業三個優勢產業。
在發展綠色農業方面,崇明全區綠色食品面積認證率達90%以上;崇明白山羊、崇明香酥芋、崇明白扁豆等都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崇明致力于建設“長三角農業硅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崇明白山羊用上了最新的胚胎繁殖技術;每小時生產近3000盤秧苗的“育秧工廠”、從種到收全流程自動控制的“雞毛菜工廠”,分布在崇明各處的“植物工廠”馬力全開;業內最新的RNA(核糖核酸)生物農藥、人工合成蛋白質有機水溶肥在多個蔬菜大棚啟動商業化試點,農作物普遍增產15%到40%。崇明正在種源農業、設施農業、生物農業等關鍵領域推動多個高端項目落地。
基于獨特的地理位置稟賦,崇明三島之一的長興島是我國海洋裝備產業的重要基地,集聚江南造船、滬東中華、振華重工、中遠海運等一批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造船和海裝企業。世界最大的標準集裝箱船、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全球最大的龍門吊等很多“國之重器”和國際領先的海工產品在此誕生,駛向蔚藍。
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碼頭矗立著一座座高大岸橋
兩個主導產業的發展為崇明帶來業界的聲量,但世界級生態島要“破圈”,就要通過農文商體旅融合發展聚攏人氣。如今,上海90%以上的民宿在崇明;這里既有長江半馬、環島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也有皮劃艇、槳板、賽龍舟等大眾水上運動;上海是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村咖”則集中在崇明。對于愛玩、會玩的年輕人,崇明總有各種辦法接住他們的多元需求。
調研過程中,半月談記者常常聽到一個詞——“留白”:既是為生態“留白”,也是為發展“留白”。上海“唯二”的鄉都在崇明,橫沙鄉和新村鄉人口密度小,還大面積保留相對原始的田園農耕畫卷。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席卷全球,超大城市的產業和生活空間日漸逼仄,而崇明仍有廣闊天地,承載無盡想象。這里的“留白”何嘗不是一種戰略眼光和非凡定力呢?
“太平洋西岸最后難得的凈土”
今年4月,來自尼泊爾、泰國、埃及、肯尼亞、古巴等12個國家的36名官員來華參加由中國商務部主辦、國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學院承辦的發展中國家生態城市建設研修班。上海崇明是他們考察的其中一站。“我沒想到上海也有這么令人震撼的森林景觀。”古巴科技環境部專家讓·路易斯·拉米雷斯·雷梅迪奧斯說。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通過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生動案例,中國再次向世界證明,發展中國家可以實現既保護綠水青山又創造“金山銀山”的雙贏局面——這不僅是一個創新的理論,而且是堅定的決心和有效的實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在2014年發布《崇明生態島建設國際評估報告》,將其譽為“太平洋西岸最后難得的凈土”,并將崇明生態島建設作為典型案例編入綠色經濟教材,供全球的島國學習。但直到現在,生態島建設并沒有國際通行的標準,各國仍在摸索中。十多年過去,“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中國持續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在生態環境領域的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如何推動崇明成為世界級生態島的典范,將中國智慧轉化為國際標準,是一個更大的課題。
從2006年開始,上海每兩年舉辦一次崇明生態島國際論壇,至今已吸引近千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搭建了一個生態島建設領域長期性、制度化、國際化的合作交流平臺。建設世界級生態島需要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崇明的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東亞海洋協調框架主任麥海石·普拉漢說,依托濕地治理、長江大保護、重要水源地保護等工作,近年來崇明周邊海域生態韌性提升顯著。
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標準很復雜,它不是單個領域的獨立指標,而是涉及生態保護與修復、產業轉型升級、民生改善與公共服務等多個維度。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豐昌說,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一方面是通過標準的制定,來倒逼治理體系和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是通過示范來引領,將好的實踐經驗在更大范圍推廣應用。
“用腳投票”是最好的表達方式。開建筑設計公司的大熊(化名)賣掉市區房子,在崇明蓋自然農場陪伴女兒成長;68歲的日本老人石附健一離開新潟老家,來崇明種“越光米”;法國美食專欄作家曉松在亞洲游歷20多年后,定居崇明尋找寫作的新靈感……這些閱盡繁華的異鄉人、異國人,行走大半生,在崇明尋到了落腳地、心安處,與世界級生態島雙向奔赴、共同成長。
來源:新華社半月談
編輯:陸海華
責編:朱競華、陸海華
給我點贊和推薦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