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口7月8日電 (記者 王曉斌)記者近日探訪海南多地紅樹林保護區發現,海南開始著手系統性治理紅樹林外來物種。從三亞青梅港到陵水新村潟湖,拉關木等外來物種的清理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一場鄉土樹種“反攻”灘涂的生態保衛戰已經打響。
三亞市亞龍灣青梅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畫面左側是拉關木,其樹冠明顯高過其他樹種。記者 王曉斌 攝
紅樹林素有“海上森林”之稱,是中國南方沿海重要的生態屏障,不僅具有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凈化海水的生態功能,還是眾多海洋生物的棲息繁殖場所,被稱為“海洋生物的搖籃”。
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紅樹林研究中心)所長鐘才榮介紹,拉關木最初被引入海南,本是出于生態修復的良好初衷。如三亞市亞龍灣青梅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2010年因臺風、自然災害及周邊旅游業影響,出現部分紅樹林死亡現象。為修復受損林相,2011年至2014年期間,保護區在開展殘次林改造工程時引入了拉關木。
然而,拉關木強大的適應性和繁殖能力很快讓它從生態修復的“幫手”變成了威脅本土生態的“入侵者”。三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主任羅金環注意到,有拉關木的地方,很難看到其他樹種。
三亞市亞龍灣青梅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棧道兩邊茂密的拉關木。記者 王曉斌 攝
鐘才榮介紹,拉關木能夠快速生長并搶占陽光資源,使得本地紅樹林樹種無法正常存活。更嚴重的是,其發達的根系使灘涂泥土變得“像地板一樣”堅硬,不僅導致林下植物難以存活,連一些在灘涂棲息的動物也無法在林下正常生活。
據2023年調查數據,海南全省有近500公頃拉關木等外來物種需要清除,且這一數字仍在繼續增加。今年3月,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海南省紅樹林資源保護專項規劃(2024—2035年)》,標志著海南紅樹林外來物種治理進入系統化、規范化階段。規劃明確提出將清除外來紅樹植物拉關木和無瓣海桑,防控三葉魚藤等有害生物,修復退化林。
海南各地在紅樹林外來物種治理方面已有一定實踐基礎。三亞市亞龍灣青梅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自2018年開始開展拉關木清理工作。正在進行的海棠河外來植物防治與紅樹林濕地恢復項目,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力圖清理河沿岸分布的拉關木,并采用本土紅樹、半紅樹等鄉土防護樹種進行植被恢復及濕地修復。項目還將建設攔截防護網,定期清理再次出現的零星拉關木。
臨近三亞的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潟湖的外來物種治理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這里匯集了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三大海洋生態系統,構成了完整的生態鏈條。目前,陵水縣正在辦理相關采伐手續,計劃下半年對新村濕地公園數十公頃的拉關木進行清理,同時對紅樹林進行提質改造。
鐘才榮相信,隨著海南省紅樹林外來物種系統性治理工作的深入推進,通過科學規劃、統一行動、協同治理的新模式,本土紅樹林樹種有望逐步“奪回”更多灘涂,為全國沿海地區紅樹林保護提供可借鑒的經驗。(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