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遼西萬物繁茂,美景如畫。7月5日至6日,為深入貫徹落實2025遼寧省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大會精神,國內首次以“古今對話·心性覺醒”為主題的紅山文化“一元復始”交流體驗會議在遼寧朝陽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牛河梁遺址博物館、圣源通學、大連市朝陽商會、以及籌建中的紅山書院聯合主辦,通過“學術交流+文化體驗+創新傳承”三維融合模式,共同開啟了紅山文化研究之旅、朝圣之旅。
感知“愛越千年的精神共振”
以“敬天·愛人”為核心的紅山文化精神對當代社會有何啟示?會上,朝陽市人大領導、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負責人及紅山文化專家聯袂發聲,強調紅山文化不僅以龍圖騰、龍信仰而聞名,還是“中華禮制之源”,早在6000年前就已構建了發達的祭祀禮儀體系,形成了中華民族敬天、崇祖、尊王的傳統信仰。紅山文化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路徑和特質,探討紅山文化研究與創新傳承的時代價值意義重大。“這里,是靈魂的原鄉——因為他們,我們還在;這里,是夢想的故土——因為我們,他們還在。”隨著大型微視頻《愛越千年》的播出,與會者仿佛穿越千年時空,傾聽到了“血脈相融中愛的回響”、古國文明的精神感召。
探尋“古國文明的高維智慧”
“紅山為何這么紅,牛河梁為何這么牛?以‘壇、廟、冢’為代表的禮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龍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進入到精神信仰體系化和社會結構復雜化階段,標志中國邁入古國文明階段。紅山的這一抹‘中國紅’,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光。”山川形勝,氣象蒼茫。在矗立于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牛河梁遺址博物館,與會者用心傾聽來自5800多年前的“古今對話”,零距離接觸中華文明“曙光之地”的考古實證:從積石冢現場,體悟“生死觀”的原始哲學表達,探尋“高維智慧”;漫步牛河梁的山間,聆聽遠古文明的聲音……“對紅山文化的考古和探詢才剛剛開始,還有太多未解之謎令我們期待。”牛河梁遺址博物館館長馮淑祎說。
追溯“中華文明血脈的亙古傳承”
“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紅山文化如此輝煌而重要,但公眾對它的認知尚顯朦朧。考古熱和文博熱的興起,公眾對博物館文博大展趨之若鶩的熱情,推動沉睡的“紅山傳奇”逐漸醒來。作為活動亮點,文化學者、“圣源通學”創始人劉洹江帶來的《朝九州之陽,演紅山華章》主題講座,從解讀“一元復始”入手,通過系統講授紅山文化信仰模式的形成,到實現“自然驅動”到“愿心驅動”的躍遷,將紅山文化傳承升維至德行、智慧共建層面,提出了穩定力、高維力、熱情力、幸福力、智慧力五力具足的君子之道,引發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正在籌建的紅山書院發起人表示:“紅山文化不僅是考古對象,更是自然共生的智慧和開放包容的姿態。未來的書院就是要打造‘文化實證+心性培育’雙軌體系,助力現代人在血脈基因中喚醒文明自覺、自信。”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范佳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