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只有有性生活的人才會得這種病?”很多女生查出陰道炎時,都會陷入這樣的自我懷疑,甚至覺得“不光彩”。其實,陰道炎就像感冒一樣常見,它的發生和多種因素有關,絕不僅僅是“衛生問題”或“性生活問題”。今天北京嘉佩樂婦科醫院沈紅梅主任就大家好好聊聊:我們為什么會得陰道炎?
先說說:陰道本來就不是“無菌區” 正常情況下,陰道里住著一群“居民”——以乳酸桿菌為主的菌群,它們維持著陰道的酸性環境(pH值3.8-4.4),就像一道天然屏障,能抑制有害菌過度繁殖。但這道屏障很脆弱,一旦被打破,有害菌趁機“作亂”,就可能引發炎癥。
一、這些“致病菌”是常見“元兇”,和性生活不一定相關
1. 霉菌(假絲酵母菌):最愛“潮濕悶熱” 它是最常見的陰道炎誘因之一,而且很多女生身上本來就有少量霉菌,平時相安無事,一旦環境適合就會大量繁殖。比如:夏天穿緊身牛仔褲、化纖內褲,外陰不透氣,出汗多,霉菌就容易“瘋長”;用了抗生素(比如感冒發燒時吃的消炎藥),殺死了有益的乳酸桿菌,霉菌就會趁機泛濫;懷孕、糖尿病(血糖高時陰道糖原多),也可能讓霉菌活躍起來。 癥狀多為外陰瘙癢(晚上更明顯)、白帶像豆腐渣,這種情況和“臟”關系不大,反而可能是“太悶”“菌群被打亂”導致的。
2. 細菌:乳酸桿菌“變少了”就容易找上門 細菌性陰道炎主要是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衡,乳酸桿菌減少,厭氧菌等增多引起的。常見原因有:頻繁用洗液沖洗陰道,把“好菌”也沖走了;經期衛生巾換得不勤,經血刺激加上悶熱,讓細菌滋生;免疫力下降(比如熬夜、壓力大),身體“防不住”細菌。 癥狀多為白帶增多、有魚腥味,尤其同房后更明顯,不一定和性生活直接相關。
3. 滴蟲:可能通過“間接接觸”傳染 滴蟲性陰道炎由陰道毛滴蟲引起,確實可以通過性生活傳播,但不是唯一途徑。公共浴池的座椅、共用毛巾、不潔馬桶圈,甚至穿了被滴蟲污染的泳衣,都可能被傳染。癥狀表現為白帶黃綠色、泡沫狀,伴瘙癢和灼熱感。這種情況需要伴侶一起治療,但別因此自責,就像感冒可能被傳染一樣,注意防護就能降低風險。
二、這些生活習慣,可能“親手”破壞陰道屏障
1.“過度清潔”反而添亂 很多女生覺得“洗得越干凈越好”,每天用洗液、肥皂洗陰道內部,甚至用沖洗器沖洗。其實,陰道有自凈能力,過度清潔會破壞酸性環境,讓致病菌有機可乘。記住:只需要每天用溫水洗外陰即可,別洗里面。
2. 穿衣不當“悶出”炎癥 緊身褲、化纖內褲不透氣,會讓外陰處于潮濕悶熱的環境,給細菌、霉菌提供“溫床”。建議選棉質、寬松的內褲,夏天尤其要注意。
3. 忽視“公共衛生”細節 去公共泳池、溫泉后,沒及時換干凈衣服;用公共洗衣機洗內褲,和襪子、外衣混洗;衛生巾、護墊放在潮濕的衛生間,容易滋生細菌。這些小細節,稍不注意就可能“引菌入室”。
4. 免疫力“拖后腿” 熬夜、挑食、壓力大、過度節食減肥,都會讓免疫力下降。身體抵抗力弱了,陰道的“防御部隊”(乳酸桿菌)也會變弱,炎癥就容易找上門。
三、別再自我懷疑:得陰道炎不代表“臟”或“不檢點”
很多女生得了陰道炎會覺得羞恥,甚至不敢告訴家人朋友,沈紅梅主任叮囑大家:其實完全沒必要。就像皮膚會發炎、嗓子會腫痛一樣,陰道作為身體的一部分,也可能因為環境變化、免疫力波動等出現炎癥。沒有性生活的女生也可能得陰道炎(比如霉菌、細菌性);注意衛生還得炎癥,可能是菌群本身比較敏感,或誘因沒避開;及時治療就能痊愈,反復復發也多是誘因沒去除,不是“治不好”。
最后沈主任想說: 如果出現外陰瘙癢、白帶異常,別自己上網查癥狀“對號入座”,更別亂用藥。及時去醫院做個白帶常規,明確是哪種炎癥,對癥治療就行。 陰道炎就像身體給你的“提醒”:該調整生活習慣了。穿寬松的褲子、少用洗液、勤換衛生巾、別熬夜,這些小事比“焦慮自責”有用得多。 記住,關注身體信號,科學護理,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