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消息,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在新加坡短暫停留后,突然改變原定穿越南海的計劃,轉而取道巽他海峽前往澳大利亞。這一行動正值中國山東艦航母編隊結束演訓返回香港之際,引發外界對英國戰略意圖的廣泛猜測。
從表面看,英國國防部將此次航線調整歸咎于F-35B艦載機液壓系統故障和時間沖突。但地理數據顯示,繞道巽他海峽與穿越南海的航程相差無幾,且這架故障戰機早在6月中旬就已在印度接受維修,所謂“技術問題”難以服眾。更深層的原因,或許要從英國航母打擊群的實際戰力和南海的戰略態勢中尋找答案。
“威爾士親王”號(資料圖)
作為英國皇家海軍現役最大的水面艦艇,“威爾士親王”號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理論上可搭載40架F-35B戰斗機。但此次部署中,其艦載機聯隊規模始終不足24架,且因頻繁故障導致實際可用數量進一步縮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山東艦編隊不僅擁有12架殲-15T戰斗機,還能依托南沙、西沙島礁的雷達、導彈和后勤設施,形成覆蓋整個南海的作戰體系。這種“主場優勢”讓英國航母在缺乏可靠盟友基地支持的情況下,很難在南海與中國海軍抗衡。
英國此次拼湊的“多國艦隊”也暴露出其力不從心的困境。編隊中除西班牙“巴贊”級護衛艦外,挪威“南森”級護衛艦和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艦齡均超過30年,核心護航力量僅有一艘45型驅逐艦。相比之下,山東艦編隊標配的055型萬噸大驅和兩艘052D驅逐艦,無論是防空反導還是遠洋作戰能力都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南海已建立起天基偵察、岸基雷達和電子偵察機相結合的綜合監控體系,東風-21D反艦導彈的射程更是覆蓋整個南海海域,這種“區域拒止”能力讓任何外部勢力都不敢輕易挑釁。
航母(資料圖)
英國航母的“臨陣退縮”,實際上折射出其全球戰略的尷尬處境。自2021年“伊麗莎白女王”號首次亞太部署以來,英國試圖通過航母巡航展示“全球存在”,但每次行動都伴隨著艦載機墜毀、設備故障等負面新聞。此次CSG25部署本想借參加澳大利亞“護身軍刀”演習之機刷存在感,卻在南海門口上演“繞道戲碼”,被英媒毫不留情地嘲諷為“皇家海軍的恥辱時刻”。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英國航母在南海邊緣徘徊時,山東艦正以“水門禮”的規格駛入香港維多利亞港,甲板上整齊排列的殲-15T戰斗機和“國安家好”的巨幅標語,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海軍的自信與實力。
對于英國而言,此次航線調整或許是一種無奈的清醒。在沒有美國航母編隊配合的情況下,單槍匹馬挑戰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顯然不現實。正如英國軍方內部人士所言,與其冒險引發沖突,不如選擇“戰略避讓”以避免顏面盡失。而對于中國來說,這一事件再次證明,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海軍已具備在南海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強大能力。無論是山東艦的常態化巡航,還是雙航母編隊的協同演練,都在向世界宣告:任何試圖以“航行自由”為名侵犯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遭到堅決反制。
航母(資料圖)
值得關注的是,英國航母在完成澳大利亞演習后,計劃8月訪問日本并繼續繞開南海。這一安排似乎在向外界傳遞某種信號:英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將更多依賴盟友支持,而非單打獨斗。然而,這種“借船出海”的策略能否真正提升其國際影響力,還需時間檢驗。畢竟,在南海問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認識到,尊重中國主權和國際法才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正道。而英國若繼續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最終可能淪為戰略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