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高考,成都市實外西區學校與天府實外高級中學聯合實施的“百人計劃”班取得突出成果:
最高分考生焦雨桐以物理類總分696被清華大學鎖定錄取,進步最大考生張乙以物理類總分661報考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20班全班學生成績均在600分以上,平均分達644分,彰顯了該項目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的成效。
“最高分”考生焦雨桐:
在天府實外確立并實現“清華夢”
焦雨桐,四川省2025年普通高考物理類總分696(語文122、數學141、英語144、物理98、化學95、政治96)
談及高考發揮時,焦雨桐表示,整體成績略高于平均預期。他認為自己并非傳統認知中靠大量刷題和補課成就的“學霸”,班上部分同學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甚至比他更多,這偶爾會讓他感到“心虛”。
他認為自己的優勢在于兩點:一是認真執行老師的學習建議,例如用心整理錯題,注重過程的質量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完成,在整理錯題中能感受到與知識“對話”;二是樂于深入思考問題,特別是遇到教材中出現的新模型或定義,他會主動收集整理,并嘗試用清晰、邏輯化的方式做筆記,如同編纂“手冊”,力求讓未接觸者也能大致理解,以此梳理思路。
他說,“建立知識體系”很重要。面對完全游離于現有知識外的新內容,他會積極尋找“邏輯通路”,將其與已有領域連接起來。
例如,在學習化學中的分子運動時,他會聯系到物理課上的熱運動概念;將分子碰撞與物理學中的引力、電荷相聯系,最終將新知識自然地納入并融合到原有體系中。他形象地比喻這種方法如同搭積木,杜絕“空中樓閣”,使知識學習變得更為踏實和順暢。
進入高三后,焦雨桐對高考的認知發生重要轉變。他意識到高考的成功并非僅由學業成績這一“半壁江山”決定,更非其“一家獨大”,而是學習、身體、心態、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平時對生活的感悟、對美好的向往、從失敗中積累經驗、以及在壓力下保持健康體魄,都對高考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于“清華夢”的緣起,焦雨桐講述了一個“浪漫”故事:小學時,清華大學在雅安當地小學舉辦的夏令營活動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一張印有清華二校門(清華園)的明信片自此一直擺放在他的書桌上。雖然當時身處小城的他覺得清華“遙不可及”,即便初中階段在年級名列前茅也未曾敢想,但正是高中進入“百人計劃”后,學校提供的平臺和機遇(例如一次在班上講臺上面對肖明華校長的夢想演講),讓他敢于確立并最終實現這一夢想。
焦雨桐介紹,肖校長得知這一想法后,認真對待他的愿望,主動幫助他進行生涯規劃:聯系老師,甚至考慮清華大學的提前錄取項目,并提供推薦信支持等。這都讓焦雨桐深刻認識到,“清華夢”從憧憬變為可落地的目標。
他認為,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首先要歸功于學校實施的“百人計劃”項目,這個項目為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長平臺。“我一度以為高中生活就是‘刷題’。然而‘百人計劃’徹底改變了我的認知,在常規課堂學習之外,學校提供更多實踐探索機會。”
通過“百人計劃”,焦雨桐參與走進大學科研院所、實驗室等活動,并動手完成項目研究。他自豪地分享自己與小組成員合作完成的水火箭研究項目,該項目從選題到落地均由他們自主完成,最終在成都市科創大賽中榮獲一等獎。這樣的經歷讓他深刻感受到在學習之外擁有廣闊的發揮空間,發掘在傳統“題海”中可能被埋沒的閃光點。
焦雨桐還特別提到,以班主任張老師為代表的教師團隊不僅關注學業成績,更重視心理健康。他將張老師形容為“亦師亦友”的“嚴師慈父”。在倍感壓力的高二后期至高三階段,每當情緒出現波動或考試發揮不理想時,張老師總會陪他在操場散步、曬太陽聊天,或帶他出去吃碗面紓解壓力。這種溝通讓他得以釋放情緒、重拾信心。老師們能精準理解他的學習狀態,并給予方法性指導和未來可達目標的信心,幫助他度過低谷。
目前,焦雨桐已確定就讀清華大學,報考專業為理科試驗班(數理類)。對于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他充滿憧憬:“清華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能讓我在學術、科研上更有成就,同時也能讓我進入一個新的世界,接觸不同的人,給我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進步最大”考生張乙:
從“百人計劃”補錄到全校第三
張乙,四川省2025年普通高考物理類總分661(數學129、語文121、英語137、化學89、生物93、物理92)
初二時成績在年級僅排一百多名,張乙通過補錄獲得進入學校“百人計劃”班級的機會。在自己的勤奮努力和老師悉心幫助下,高二時他憑借優異成績躋身20班。他深感幸運能在該班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與優秀同學共同學習生活,這促使他的學業“飛速提升”。
“在20班,有一點失誤,成績就會掉車尾”,這給張乙帶來一定的壓力。他坦言曾經歷過崩潰時刻,但最終選擇振作。“如果沒有進入這個班,我可能一直在溫室里長大,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這個班對我個人性格、能力等方面幫助都特別大。”張乙認為,最顯著的變化是“變得更敢說了”。“這個班大家成績都好,我表達觀點后能引發大家的討論和互動。每個人都樂于發表觀點,也能做到互相尊重。”
“班級課堂氛圍活躍,注重互動與思維啟發,如英語課通過情景教學提升我們的表達能力,數學課則通過解題討論培養我們的邏輯思維……”他認為,分數并非努力的全部體現,能力積累才是關鍵。超越特定分數的能力才能在更廣闊的舞臺持續閃光,而“分數只是能力價值的一個參數”。
張乙稱,個人成長得益于“百人計劃”班級建構的全方位支持體系:一方面是同學之間的鼓勵,互相打氣;另一方面是老師們的悉心栽培。在他狀態低落時,老師總會及時安慰。“考差后總渴望證明自己能更好。老師在我學業起步階段,對我心理和學習狀態進行持續關注與個性化輔導,總是引導我多問多想。”
他介紹,“百人計劃”讓班上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共享相同的教學內容和優質師資,共同進步。另外,“百人計劃”提供的“研究性學習”等平臺,幫助他提升了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養。
談及未來打算,張乙明確計劃進入電子科技大學,學習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關于人生目標,張乙展現出一份務實和責任感。他表示,雖然不追求做出多么卓越的貢獻,但期望能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持續發光發熱,發揮個人價值,履行好崗位職責。
“百人計劃”:教育改革的一種積極探索和方向
“高位均衡”與“個性支持”協同并進
天府實外“百人計劃”20班班主任張鑫介紹,該班設立于2021年,核心使命是為國家培養具備扎實基礎、創新能力、領導力和責任擔當的拔尖人才。
該班型的建設,主要圍繞國家課程的高標準實施、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創新力、領導力等)以及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展空間三個方面展開。
在教育教學上,“百人計劃”20班進行針對性改革:一是對國家課程進行優化調整,例如增加應用性更強的美術課等,旨在為學生騰出更多學習時間和空間,減輕壓力。二是實施全員導師制和定制成長手冊,每名教師負責若干學生,在學業、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給予關愛和幫助。三是強化日常精細化管理,堅持“學生在校,老師就在”原則,三年來班主任張老師從早六點半到晚十一點全程陪伴,即使生病也未曾缺席,確保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班級的成功離不開團結協作的教師團隊。全體教師目標一致,傾注全力,深度投入,積極營造陽光向上、團結互助的班級氛圍。班級特別重視社會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參與包餃子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動手實踐,理解成果來之不易,增強感恩意識。師生溝通渠道暢通,經常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深入交流。
經過三年師生共同努力,“百人計劃”20班在2025年高考中取得整體優異成績:全班學生高考成績均在600分以上,班級平均分達到644分。
張鑫總結道,“百人計劃”20班是學校頂層設計、團隊協作和學生奮斗的共同成果。他認為“百人計劃”所踐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種積極探索和方向。
與此同時,首屆“百人計劃”項目班也交出一份高分答卷:99名學子全部達到特控線(一本線),其中600分以上共計65人,物理類最高分696分。
百人計劃項目班的卓越成績,不僅是學校教學成果的縮影,更彰顯其在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上的深耕。學校相關負責人基于學生發展案例,介紹了該項目在高位均衡與個性支持上的協同作用。
例如,以焦雨桐同學為代表(初三階段已顯現績優特質,學科無偏科,理科優異的同時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拔尖),展現了項目如何創設包容空間,讓每位學生既實現全面發展,又激活專長潛能。
在具體培養機制上,百人計劃通過貫通式培養的育人模式為學生搭建成長階梯。以融通課程為例:課程拓展知識面、增長見識;研學旅行課程在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自我覺察,建立自我與外部世界的整合性關聯;學科融通課程進一步明確學生興趣愛好與專長特長,并進行深度研究與綜合實踐。
“科學苗子”貫通式培養
實外西區、天府實外已形成完整體系
在新時代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的背景下,學校教育理念與國家政策同頻共振。特別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并實施“沃土計劃”和“脫穎計劃”,這為百人計劃提供根本依據。
成都市實外西區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肖明華強調了“百人計劃”作為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成功實踐。對于人才貫通培養實踐,該項目已形成完整體系:小學階段開設百人計劃預備班,從六年級遴選具“科學苗子”特質的學生進入系統;中學階段實施初三至高三年級的四年制貫通培養。目前,學校建立起可續性遴選、教學、管理及評價框架,成效顯著。
據了解,成都市實外西區學校與天府實外高級中學自建校以來,始終以未來導向賦能素質教育,在教育改革深化中,項目于2021年應勢創立。2022年,學校與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聯合申報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面向中學教育的“科學苗子”貫通式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這為百人計劃注入理論與實踐雙核支持。
2025年4月,項目以“優秀”等級結題,實現從理念到行動的科學轉化。課程設計上,三大體系——國家課程奠基核心素養、融通課程強化學科交叉、定制課程支持個性發展——層層遞進,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差異化發展和個性發展,終極目標是培育學業成績優、綜合能力強、身心素質好,并且在未來發展中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專長,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克服困難、深耕精研,做出優異的成績。到建國100周年時,成為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才。
歷經四屆實踐,項目成果已數據可證:截至2025年,409名學生參與貫通式培養體系,其中134人次在科技創新類賽事中獲區/市級及以上獎勵(涉及7項賽事),434人次在學科競賽中收獲區/市級及以上榮譽(覆蓋12項賽事)。
此外,獲“新時代好少年”等榮譽稱號6項,約200人次通過各級平臺展示40余項研究成果,發表公開論文4篇,2人入選“四川省中學生英才計劃”并完成項目學習。這些成果是對百人計劃“高位均衡、個性賦能”理念的有力詮釋。
未來,項目將持之以恒踐行“十年目標”——實外西區與天府實外所有教師將同心協力,培養1000名人才,并且持續追蹤學生發展,在2049年建國百年時,為國家培養一至兩個,甚至一批為民族復興作出杰出貢獻的棟梁之才。
站在新起點,“百人計劃”項目班不僅是成都市實外西區學校與天府實外高中教育創新的閃耀名片,更肩負著國家戰略使命——以貫通式培養孵化未來人才,為民族復興貢獻力量。學校將繼續深耕課程優化與資源整合,矢志在十年計劃中,以一個個學生為個體故事,譜寫科教強國新篇章。(馮俊杰 白悅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