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現在,那兩所高校的事情,總會吸引更多的關注。
比如說,因學生不報清北,班主任出言怒斥是“教育的失敗”的相關學校,在引發輿論一陣嘩然后,道歉了。
涉事教師的話語確實過激,但類似“不報清北就是對自己分數不負責”“老師勸你上清北是為你好”的想法,恐怕不在少數。更不用說,勸考生報如北大護理學等提前批專業、以增加學校名??忌藬档淖龇ǎ缇筒皇鞘裁葱迈r的事情。
勸學生上清北說是為學生好,我相信這話也有真實的部分,但考慮到一個學校每年的清北人數是招生時重要籌碼這一事實,要說老師的惱羞成怒、滿屏如割袍斷義般的話語里里沒有分毫私心、沒有一丁點想到比如自己的名聲或是可能的現實利益考量,恐怕也不夠有說服力。
畢竟,如果真的是全心全意為了學生好,那就應該尊重學生在當下想要以就業或是興趣為先,選擇想讀的院校和專業,而不是一味搏清北的一個可能性。老師的經驗再豐富,也無法替代學生本人的意愿成為一切的價值坐標;“TOP2”的光環雖亮,但對于已經身在高分段的考生來說,也未必是能決定未來人生一切的要素。
這樣的事情背后,說沒有“唯清北論”,是不可能的。
往前看幾年,對清北考生的大書特書,比今天還要夸張。不少企業甚至會高調給清北考生高額獎金,以蹭著高分考生的宣傳,給自己的品牌增加影響力。盡管這幾年對高分考生的炒作已經淡化許多,但從不少類似的民間操作來看,唯清北論、或者泛化一些唯名校論,依然有不小的市場。
但問題是,這樣的心態,很可能催生另一個更值得警惕的問題:社會公眾將上清北等名校的意義捧得過高,將這一抉擇神圣化的太過,仿佛上了清北人生就一片坦途,反而可能讓身處其中的考生在實現這一次沖刺之后,因為更現實的落差,陷入迷茫和焦慮之中。畢竟,即使上了清北,人生也不可能一勞永逸。特別是一些中學階段全心投入學習的學生,在陡然進入理想學校后,反而失去了下一步的目標,找不到動力和價值;也有不少名校學生畢業之后,因為選擇了平凡的崗位和生活,反而成了一些人口中“傷仲永”的存在。但即便對于名校學生而言,平凡才是生活常態,這并不可恥。
事情總是適合聯系起來看。就在這兩天,一篇名為《搶狀元》的特稿在互聯網廣為流傳。作者本人當年是省文科第三,親身經歷過招生組老師的“搶人大戰”后,如今自己又加入招生組,經歷了一系列精彩到如同諜戰的“搶狀元”大戰。文中描摹出的兩所頂尖高校的搶人姿態精彩紛呈,但作者辛辣地觀察到,“在招生組,講師教授們圍著高分考生團團轉;等到考生進入學校,考生們再想和老師聊人生聊理想,就需要提前約時間、看臉色了”。
如果嘴上說著為學生好,將進清北描摹為學生唯一能選擇的上升通道,甚至社會氛圍也不遺余力地賦予這種放棄心儀志愿只為上更好的學校的心態以正當性,那么當學生們進入名校后,又該如何面對“自己并不是特殊的那一個”的落差?又要如何重新校正面對各方壓力之下被迫選擇的名校專業,投入地開始大學生活?又要經歷多少的自我探索和迷茫,才能建立起真正屬于自己的價值坐標?
高考志愿,歸根到底是學生本人未來四年要經歷的生活,尊重學生本人的意愿最為重要;大學四年,也不可能徹底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諸如此類的道理,已經是老生常談,不值得再大書特書。但為什么直到今天,這樣簡單的道理,卻依然難以被徹底踐行?名校的光環太盛,有時候反而讓人迷失了教育的初心,忘記了高考之后,再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寫在人生的答卷之上。
外界的價值體系總會變動,十年前的熱門專業如今可能會變成天坑,熱門的高校也會有排名的起伏。我們所應鼓勵的現代教育,是能要在懷疑和焦慮的時代,立得住教育本身的使命,是應當去除更多的干擾,指引一個年輕的靈魂發掘自身的志業。唯有如此,才能讓一代的青年人能更坦然地面對諸多變化,去在探索自我的生命歷程中,獲得任何一所大學都不能替代的屬于自己的閱歷與知識。
原標題:《怒斥學生不報清北的老師,真是為學生好嗎?》
欄目主編:簡工博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林子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