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閱兵安排已經公布!邀請了哪些國家參加?
全球領袖將齊聚北京,見證中國國防實力的全面飛躍。
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將迎來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閱兵,這是中國近十年首次以抗戰(zhàn)為主題的國家級閱兵活動。
目前已有49國領導人、10個國際組織負責人確認出席,17個外國軍隊方隊參與演練。
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提前鎖定行程,美國白宮正為特朗普擬定訪華草案,越南則緊急調兵7000人“搶跑”閱兵——這場活動儼然成了國際政治較量的放大鏡。
從受邀名單看,中國這次的布局堪稱“精準爆破”。
普京四天訪華行程不僅延續(xù)了2015年參加70周年閱兵的傳統(tǒng),更通過與上合峰會“打包”安排,向世界傳遞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的穩(wěn)定性。
美國的態(tài)度最值得玩味:雖未官宣特朗普出席,但隨行企業(yè)高管名單的曝光,明擺著給中美經貿談判埋下伏筆。
若特朗普真站上天安門觀禮臺,他將成為44年來首位現(xiàn)場觀看中國閱兵的美國總統(tǒng),這份“破冰”信號足以讓華爾街沸騰。
東南亞國家的反應更有層次感。
越南搶在9月2日閱兵,表面是打時間差,實則是外交平衡術——既用提前閱兵彰顯自主性,又不耽誤4月邀請中國儀仗隊參演的表態(tài)。
日本顯然被架在火上烤,美日同盟可能因特朗普的決策產生裂縫,而中國特邀國民黨老兵共同觀禮的動作,直接把兩岸抗戰(zhàn)歷史焊成了整體。
更絕的是那些首次亮相的殺手锏:殲-35與空警-600的組合空中編隊,足以讓任何潛在對手重新估算防空成本;水下作戰(zhàn)單元搭配無人機蜂群,活脫脫一套現(xiàn)代海戰(zhàn)教科書。
有人說閱兵是燒錢的面子工程,我倒覺得這是大國必備的硬核簡歷。
1949年開國大典的“萬國牌”槍炮,到如今100%國產化裝備,這條自主研發(fā)之路中國走了75年。
看看這次受閱的三大新軍種:網絡空間部隊對著鍵盤就能癱瘓敵方指揮系統(tǒng),軍事航天部隊盯著頭頂那片天,信息支援部隊保證每個作戰(zhàn)單元實時互聯(lián)——這才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核心競爭力。
俄羅斯儀仗隊踢著正步走過長安街時,估計心里正盤算著回去要加碼哪些合作項目。
西方總愛炒作“中國威脅論”,可中國偏偏把維和部隊方陣搬上閱兵場。
這個設計藏著兩重深意:既用抗戰(zhàn)時期救助猶太人的史實打臉西方偏見,又用當下承擔的國際責任證明和平決心。
以色列當年拍紀錄片《謝謝上海》時,大概沒想到中國會把這筆人情債轉化成外交武器。
再看日本媒體的焦慮:一邊酸溜溜說美日同盟要松動,一邊偷偷刪改歷史教科書——心虛的模樣比任何譴責都管用。
最讓我觸動的不是尖端武器,而是藏在方陣里的“14”和“80”數(shù)字符號。
這種細節(jié)設計堪比頂級品牌營銷,用視覺符號把民族記憶釘進全球觀眾腦海。
當17國聯(lián)軍方隊踩著同個鼓點通過觀禮臺,二戰(zhàn)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歷史畫面瞬間與現(xiàn)實重疊。
這種跨越時空的呼應,比十篇外交聲明都更能說明“誰在維護國際秩序”。
美國智庫現(xiàn)在肯定在連夜測算:中國這場閱兵秀,究竟能撬動多少地緣政治籌碼?
站在普通百姓視角,閱兵從來不只是軍事展銷會。
京郊居民拍到的戰(zhàn)機彩排視頻,社交平臺上轉發(fā)的維和部隊訓練花絮,茶館里老頭們爭論“殲-35能不能抗衡F-35”——這些才是國家實力最真實的溫度計。
當95歲的老兵摸著現(xiàn)役裝備熱淚盈眶時,我們終于讀懂了什么叫“昨日苦難鑄就今日鋒芒”。
九月長安街的腳步聲即將敲響,這既是給歷史的交代,更是向未來的宣示。
中國用80年時間證明:真正的強者從不需要虛張聲勢,擺事實亮肌肉就是最好的外交語言。
那些急著調整戰(zhàn)略的國家應該看清——今日的中國閱兵,早就不止于紀念過去,而是在重新定義未來的世界規(guī)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