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尹海月
“為什么二氯乙酸的酸性要強于一氯乙酸?”“詩詞賞析題的解題技巧以及如何做筆記”“小說主旨類型題的一個思考思路”.......最近,一個叫“清年閣”的短視頻賬號在網上爆火,吸引了百萬粉絲關注。
和很多知識類分享賬號一樣,該賬號聚焦于高考解題技巧與學習方法。不同的是,賬號的主要分享者是60多個清華學生。
“我們想把清華最優秀的資源分享給大家。”賬號創建者之一、中央財經大學學生張楚建說。
2024年3月,他和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張博宇、劉紫綿創建了這個賬號。“大三不忙,想嘗試創業。”張楚建說,當時,他們想著,運營一段時間賬號,以廣告的方式盈利。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知識分享永遠保持免費”。
張博宇和張楚建都在東北長大,從小在市里最好的學校讀書,后來上了大學,他們明顯感覺各地教育資源不均衡。
劉紫綿也深有體驗,他初中在漢中市實驗中學讀書,想參加數學競賽,但不了解參賽的渠道。后來,他去西安高新第一中學讀書,發現那里的學生學習競賽已經好幾年。
幸運的是,他在高中得到過學長的指點。有學長陪他聊了一晚上,告訴他如何理解數學學科的知識體系、以平穩心態面對考試。“高考時候就真的不緊張了。”
后來上了大學,他也希望能幫助別人。他利用寒暑假給一些孩子免費補課,去北京郊區、內蒙古土左、甘肅慶陽短期支教。支教時,他發現很多學生都渴望考上一個好大學,問的問題也都跟高考相關,“比如怎么提分,心態上有問題怎么辦。”
他運營自媒體的粉絲也是,“每年都有不同的學生問同樣的問題”。這讓他感受到,學生們對優質知識資源的渴望,“就想做一個穩定的視頻,讓每一屆的學生都能刷到。”
張博宇、劉紫綿、張楚建(從左至右) 受訪者供圖
他們找來2023年黑龍江省理科狀元金澤涵錄制第一條視頻。這條不到2分鐘、講解“量綱法處理物理選擇”的視頻獲得了50多萬條點贊、3萬多條評論、15萬條轉發。
張博宇回憶,他最初邀請了9個學霸,只有金澤涵來了,其他8個都沒來,“反饋都是爸爸媽媽不讓,覺得我們是騙子。”
“一開始真的很難。”劉紫綿回憶。
“清年閣”的分享內容都由學子們自行準備。有學生擅長外語,講解“英語高考記敘文的閱讀技巧”,有學生高考物理滿分,內容聚焦在“高考物理的答題技巧以及復習方法”上,一位學生的高考語文差9分滿分,“速通詩詞手法分析題解題技巧”是她的拿手項。
崔明宸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讀大二。一次微信視頻號上發布一條討論“TIKTOK難民”話題的視頻,她收獲了不少關注。后來她又在視頻號里講高考作文的寫作思路,獲得了3萬多點贊,5萬多轉發。
“我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感覺可以幫助學弟學妹減少很多無謂的應試時間。”高考語文分數142分的她對語文學習頗有心得,后來張博宇找到她,她以一道作文題為例,通過逐字分析作文題目中每個詞語的詞性、范文示例,講解了“構思作文時可以從哪些角度去進行頭腦風暴”。
這條長達8分多鐘的視頻獲得了近5萬點贊,7000多個收藏。一位網友說,這位學姐“完美詮釋了什么叫通過辨析走向清晰、走向深刻”。還有一位網友說,“感覺這個老師講的作文模板可以應用于這一類作文了”。
“‘清年閣’傳授一些實用的小方法。”李華在廣東東莞一所學校讀高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刷到了“清年閣”,花幾天時間刷完了所學科目的視頻。他說目前正處于一輪復習階段,老師講課以知識點為主,而“清年閣”是以題目為導向,對解題更有幫助。
同李華一樣,李月涵讀高中時也希望能在網上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她在山東東營市一個縣級中學讀高中,學校管理嚴格,學習壓力很大,遇到不會的知識點她會十分焦慮。
李月涵說,平時學校會請學長學姐回校交流,但都是給實驗班講。同學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她不知道如何與同學交流。
相比之下,網絡學習毫無情緒負擔。她覺得,講解答題技巧時,“清年閣”的學長學姐有時概括得比老師更精簡,比如一個學姐從“水地氣土生、市政交技勞”等方面講解如何解答地理大題,她覺得很實用。還有一個學姐通過分析選項與前后兩句的邏輯關系,講解如何速通英語七選五題型,給了她不少啟發。“感覺學習好不僅僅是努力的成果,也要擅長運用學習技巧。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體現。”
“清年閣”還會分享考前心態的話題。“可以做一些自己常做的事,散步等”“回歸自己最熟悉最舒適的學習節奏和內容,翻翻錯題本,看看基礎公式”“細致周全備齊考試用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學子們根據自身經歷給出了細致的建議。
李月涵喜歡看這類視頻。她性子急,“失敗了非常難受”,學長學姐們給人“情緒很穩定,語氣淡淡的”,她也渴望成為那樣的人。2024年,她如愿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清華大學的一個活動室,一名學子在錄制知識分享視頻。 受訪者供圖
不光只說學習技巧,他們拍過一期創業的視頻。視頻里,張博宇和劉紫綿擔任評委,給兩個清華學生的創業項目團隊打分。其中,一個團隊研究的是如何提取情侶的DNA、借助AI設計為其打造專屬鉆石。一個團隊研發了一款面向KPOP(一種流行音樂)粉絲的動物塑桌寵APP,粉絲注冊后,可以領取一款根據偶像日常語言習慣打造、有語音功能的桌寵。
兩個創業項目都是真實的創業經歷。張博宇希望,鼓勵高中生們創造價值,“在AI工具的賦能之下,高中生就能做到很多成年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可以去設計自己的產品,解決你看到的問題。”
他們也請在北京大學學電影的同學講電影,因為“審美對一個人成為完整的人很重要”。
還有一個“青年說”的系列是分享學子們的學習經歷和成長故事。不同于分享知識點時呈現的“那么美那么強”的形象,這里的“學霸”更加真實,高考720多分的學生也曾有因學不下去而心態崩潰的時候,靠著對朋友傾訴“找到了情緒的發泄口”。有學生剛到清華大學對微積分也感到“頭疼”,靠摳一個個題的笨辦法學完了課程。
“要傳遞堅定與熱愛”,張博宇相信,“教育應該是為了人找到自己最適合發展的道路而存在的”。
令他驚喜的是,一些人正在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孫偉翔在廣西百色讀高中時,從“清年閣”學到了很多東西。后來,他也到了清華大學讀書,也分享了五期內容。他說,做知識分享,是希望給有著同樣困境的學子更多幫助。
劉霽霄也是出于這樣的目的。2024年,他從內蒙古考到清華大學新雅學院讀書,從“清年閣”的粉絲轉為分享嘉賓。因為高一時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他“走了很多彎路”。現在,他想將學習方法傳遞給更多人。
他還邀請大學物理競賽的同學回高中母校講兩周課。他想起了校長說的話,希望回饋家鄉。“我一路成長過來遇到很多好老師,我的家鄉和學校都是孕育我的地方。”
最近,因一條記錄他們創業過程的視頻在網上爆火,一個多月內,他們的粉絲從200多萬漲到600萬,還有人找他們合作賣課。
張博宇對突然火起來的關注保持著警惕,他說,“不能把教育做成一門生意。”
(文中李華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