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的七月,北方多地遭遇罕見高溫,部分區域氣溫直逼40℃。當空調成為抵御酷暑的標配時,山東煙臺某高校卻因宿舍無空調接連曝出學生熱暈送醫事件。
家長怒不可遏,新華社厲聲發聲,而校方一句輕描淡寫的"不知情",讓這場本可避免的危機徹底引爆輿論。
38.5℃——這是該校學生在宿舍測出的實際溫度。六人間的宿舍里,僅有的老舊風扇轉動著,吹出來的卻是裹挾著熱浪的風。汗水浸透床單成了常態,學生們徹夜難眠,悶熱的寢室如同密不透風的蒸籠,將青春的朝氣一點點熬成疲憊與焦慮。
為了喘口氣,學生們自發涌向校內所有有冷氣的角落:超市的冰柜旁擠滿人,餐廳的座椅成了臨時床鋪,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更是座無虛席。
有人咬牙自費住校外酒店,有人提前買了返鄉車票,而更多被困在宿舍的學生,只能在酷熱中硬扛。直到有人突然暈倒,被擔架抬上救護車的視頻在網絡傳開,人們才驚覺:這場高溫下的忍耐,早已越過了安全紅線。
"這個情況目前還沒有聽說"——面對記者關于學生中暑的問詢,學校工作人員的回應堪稱危機公關的反面教材。救護車進校園的鳴笛聲尚未消散,被抬走的學生還在醫院觀察,這樣的答復已不是信息滯后,而是對學生安危的徹底漠視。
新華社為此發文痛斥:"學生在校接受管理,校方若對學生難處缺乏關懷甚至忽視,只會讓暑熱再添心寒。"
輿論重壓之下,校方終于給出解釋,卻將問題歸咎于"宿舍電路老化、電力容量不足",聲稱改造難以速成??擅餮廴硕伎吹贸觯^的線路老化,不過是長期不作為的借口,真正銹蝕的,是管理者心中的責任鏈條。
更令人震驚的是,有學生透露,部分宿舍不僅沒有空調,連風扇都成了奢望,每晚11點后還會停電,很多人要熬到凌晨三四點才能勉強入睡。若非走投無路,誰愿將校園困境公之于眾?他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只想睡個安穩覺。
大學的使命是"立德樹人",可如果連學生的基本生存需求都無法保障,何談育人?后勤保障的溫度,直接決定著育人環境的質量。管理者需要從"被動應對輿論"轉向"主動關懷學生",讓管理的溫度匹配時代的熱度、氣候的熱度,更要貼合學生的體感溫度。
希望這場高溫下的警示,能讓更多高校幡然醒悟:裝的是空調,暖的是人心。別等下一個孩子倒下,才想起"安全"二字的分量——畢竟,沒有什么比年輕的生命與燦爛的笑臉更值得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