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腸子悔青也沒用,印度已讓其他7國大失所望,其主導的南亞組織名存實亡,而中國果斷出手“另起爐灶”,給南亞各國提供一個新合作平臺,印度頭上的“南亞霸主”光環徹底黯淡。
如今的印度可謂是諸事不順,與西方的關系正在經歷嚴酷考驗,差點被G7峰會關在門外,美印之間的關稅問題也懸而未決,而再次挑釁上合組織權威也收到了警告,中方學者公開“勸退”,更為糟糕的是,印度對南亞的統治霸權瀕臨瓦解。
據俄媒報道,中國和巴基斯坦正在制定一個新的區域組織的提案,將取代印度主導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而早些時候中巴孟在昆明召開三國副外長會晤,正是該提案計劃的一部分,目前中巴談判已經進入最后階段,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一個新的區域組織。
那么,如何看待中巴推動設立新的南亞區域合作機制呢?
首先,中巴之所以要“另起爐灶”,實在是印度不堪大用,扯了整個南亞發展的后腿,此舉既是對印度長期壟斷地區秩序的反制,也是對南亞發展赤字的務實回應。
1985年印巴等南亞八國共同成立了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一度被視為推動南亞一體化的希望,然而由于印度私心作祟,拉攏多國抵制巴基斯坦主辦的峰會,導致該區域合作機制徹底癱瘓。
之后印度為了孤立巴基斯坦,推出了 “環孟加拉灣合作倡議”,但是成立了24年,一共就召開了4次峰會,達成的自貿協定至今未落實,可見印度就是徒有其表,對南亞缺乏區域領導力,沒多少國家愿意買他的賬,這也標志著印度替代方案的全面破產。
更不要說,這幾年隨著馬爾代夫要求印度撤軍,孟加拉國與印度交惡,印巴之間的仇怨隨著印度撕毀《印度河用水條約》更深,再加上中巴的“發展紅利”示范效應,其他南亞國家順從大勢,紛紛開始轉向中國,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如果不是印度把南亞區域合作機制變成地緣斗爭工具,激起地區內國家不滿,也不會有中巴打造的新機制的誕生。
其次,這對印度的區域地位將構成非常大的沖擊。
中國推動設立的新機制與南亞區域合作機制截然不同,堅持多邊平等原則,同時經濟與安全議題脫鉤,決策機制遵從協商一致原則,這就給了這些南亞小國參與地區治理的平等機會,避免受到印度的打壓。
目前該機制以中巴孟為核心引擎,斯里蘭卡已表態加入,馬爾代夫申請開展基建合作,而阿富汗也持開放態度,也就是說最終將覆蓋整個南亞。
盡管收到邀請的印度大概率不會加入,但是離開印度照樣轉得動,這也算是中巴的高明之處,直接對莫迪政府打明牌。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中巴此舉不是排擠和針對印度,歡迎印度加入就是明證,況且中國參與南亞事務之后,有助于為南亞國家提供一個新選擇。
中國此舉再次對外展示了,真正的區域領導力,終將屬于能讓鄰國共享紅利的國家,而非高舉大棒的“話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