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近來國際局勢愈發熱鬧非凡,
特朗普一面與普京通話協調事務,一面寫信推動關稅政策,
中歐之間也在談判桌上頻繁交鋒,
見此情景,素來熱衷于國際舞臺的印度又豈會袖手旁觀?
正在出訪的莫迪總理更是喊出了要將印度打造為全球南方核心力量的口號,并亮出了自己的三大戰略牌。
那么這一次信心滿滿的莫迪,是否能達成他的目標呢?
一、聚焦外交行動
2025年對再次當選印度總理的莫迪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各種意外接連不斷。
特別是五月份爆發的印巴沖突,原以為是一次展現軍力的好機會,結果卻讓巴基斯坦戰機突襲至新德里上空。
不過,正如一句俗語所說:名字可以叫錯,外號絕不會白得。
“莫迪老仙”這個稱呼可不是隨便來的。
誰說我們印度輸了?分明是大獲全勝!
至于勝利的程度難以描述,但舉國上下必須慶祝!
全國范圍內連續十天舉行盛大慶典,同時派出多個代表團赴海外宣傳印度的輝煌戰績。
然而無論莫迪如何粉飾太平,一個事實無法掩蓋:此前他所強調的印度強大國防體系,已經淪為笑柄。
這其實早有預兆,畢竟至今印度尚未建立起穩定的軍工生產體系,再加上士兵素質令人擔憂。
再先進的武器也無濟于事。
僅看印度空軍頻頻墜毀的戰機就可見一斑。
除了軍事受挫之外,經濟形勢也不容樂觀。
不可否認的是,莫迪確實曾試圖推動國家發展。
早在2014年上任之初,他就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該計劃擬投入230億美元資金,并出臺大量優惠政策,希望使印度成為下一個世界制造業中心。
然而到了2025年,現實卻令人大跌眼鏡。
印度制造業占GDP比重從2014年的18%下滑至14.7%,就業崗位減少了1500萬個!
即便是心態一向樂觀的莫迪,也不得不終止這一失敗的戰略。
隨著制造業萎縮,“高速成長”的印度經濟也開始顯現危機信號。
自2024年9月至今年3月,這個號稱“全球增長最快經濟體”的國家股市市值蒸發了5萬億美元!與此同時,2024年全年累計有超過3400家外資企業撤離,撤資總額高達16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3萬億元)!
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
2024年印度政府公布的制造業產值約為184.4萬億盧比。
特別說明的是,在印度的GDP統計方式中,甚至包括貧民窟和牛糞等特色項目。
因此其中有多少水分,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數。
哎,說起來莫迪也是心力交瘁,滿腔抱負卻始終難以實現。
原因何在?看看那條2017年開工的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便知一二。
截至2025年6月,這條線路已九次延期,僅完成300公里土建工程,預計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通車。
而且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因為目前征地工作仍未完成。
該項目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官員腐敗嚴重、中央難以調動地方資源、普通工人需日本培訓、工業體系薄弱等——清楚地解釋了為何印度的制造業崛起注定困難重重。
毫不夸張地說,如今的印度內部管理如同一團亂麻。
不下狠勁改革難有起色,一旦強硬推進又可能引發系統性崩潰。
唉,莫迪確實是難啊!
怎么辦呢?
那就去國外尋找突破口吧!
二、印度的全球野心
印度開國領袖尼赫魯曾說過一句名言:“印度應成為一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世界大國!”
此后歷任領導人也都以此為目標奮斗。
莫迪自然也不例外。
尤其是在成功舉辦G20峰會后,莫迪似乎找到了印度在全球格局中的新定位——“全球南方”。
所謂“全球南方”并無權威定義。
通常指代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嶼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南南合作金融中心將其概括為“77國集團加中國”,代表區別于歐美主導體系的力量。
例如金磚國家組織就被視為全球南方發展的典范。
而印度的目標就是成為這些國家的領導者之一。
印度媒體News18在7月4日報道指出:莫迪正超越傳統的不結盟思維,不再局限于后殖民時代的團結理念,而是轉向一種更具自信的新式外交。
根據報道,莫迪此次訪問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加納、阿根廷、巴西和納米比亞等國,正是為了這一目標。
但話說回來,對于這些非鄰國,莫迪憑什么贏得他們的認可呢?
對此,莫迪自信地打出了三張牌。
第一張牌是龐大的海外僑民網絡。
熟悉國際新聞的朋友可能注意到,近年來印度面孔在國際舞臺上出現頻率越來越高。
如英國前首相蘇納克、美國前副總統哈里斯、現任副總統萬斯的妻子等。
這種現象并不偶然。
據印度外交部2024年11月26日發布的數據,全球約有3540萬印度僑民和印裔,構成全球最大海外群體。
此外,印度仍是年度移民輸出最多的國家之一。
如此龐大的基數自然使得印度人遍布世界各地。
尤其是莫迪此次訪問的幾個國家,擁有大量印度后裔。
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為例,該國有40%人口具有印度血統,許多政府官員亦屬此類。
雖然他們可能從未踏足印度,但血脈聯系依然緊密。
在此忍不住為中國發聲:
西方媒體總指責中國利用海外華人搞擴張主義,卻對印度類似行為視而不見。
第二張牌是所謂的民主伙伴關系。
莫迪每到一國總會強調雙方共同的反殖民歷史和對民主價值觀的認同,宣稱建立平等伙伴關系。并暗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居高臨下的“貸款式”合作。
第三張牌則是資源合作。
作為一位務實的政治家,莫迪此次行程并非隨意安排。
他所訪問的國家都具備印度急需的資源。
比如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富產石油天然氣,納米比亞蘊藏鈾礦和稀土,阿根廷則有油氣和鋰礦。
莫迪希望通過資源采購強化雙邊關系,提升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那么這套組合拳真能奏效嗎?
三、空中樓閣
坦率而言,任何稍具政治常識的人都會對莫迪提出的這三張牌表示懷疑。
原因很簡單,這些策略本身就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依靠海外僑民促進兩國關系雖有一定可行性,
但問題是,這些早已脫離印度的后代更傾向于維護所在國利益。
更何況印度本身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國家,國民認同感極低。
換句話說,印度缺乏真正的民族凝聚力,其維系社會的主要紐帶是宗教而非民族認同。
當前印度國內有上百個族群,其中最大族群印度斯坦族占比約46.3%(約6.4億人)。
而所謂的印度斯坦族內部還包含雅利安高種姓與達羅毗荼低種姓兩大群體。
兩者矛盾尖銳,每年因種姓沖突導致的暴力事件多達上千起。
哪談得上什么民族認同?
至于所謂的“民主伙伴關系”,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印度自稱全球最大民主國家,實際情況卻是:
全國文盲率高達40%,盡管糧食出口位居全球前三,仍有5.6億人吃不飽飯,兩億人長期挨餓,強奸案件猖獗。
這樣的“民主”有何值得推崇之處?
再說,若真想建立民主聯盟,直接找歐美合作不是更合適嗎?
難道印度的民主制度比發達國家更先進?
簡直荒謬。
相比之下,最后一張資源合作牌略顯實際。
但仍存在問題。
以印度目前落后的制造業水平,根本無法像中國那樣提供技術援助與基建支持。
只能通過資源采購方式綁定對方。
但問題是印度是否有足夠財力支撐?
表面上看外匯儲備高達7000多億美元。
但實際上印度財政壓力巨大。
截至2023年底,印度政府總債務約為2.1萬億美元,占GDP比重達85%,遠超國際警戒線。其中外債高達1.8萬億美元,僅利息支出就占財政收入的24%。
更糟的是,由于除礦產、糧食和藥品外缺乏創匯產業,印度常年貿易赤字。
根據《經濟時報》數據,2024財年前十個月(2023年4月至2024年1月)貿易逆差已達2060億美元,2023年全年更是高達2290億美元!
短期內幾乎看不到改善希望。
因此,印度究竟有多少預算可用于資源采購?
事實上連本國議員都諷刺莫迪此次外交只是“全球旅游”,對其成果不抱期待。
結語:
再精妙的外交戰略也需要實力支撐。
這正是印度屢屢淪為笑柄的根本原因。
遺憾的是,莫迪并非不了解印度的問題所在,但他確實無力改變。
只要內部治理一日未改善,印度的大國夢想終究只會成為一場黑色幽默。
文章信息來源:
環球網:莫迪開啟十年來“最長訪問”,印度國會議員批:是“環球觀光總理”
觀察者網:周波:爭當全球南方領導者?中國不想當,印度當不了
觀察者網:金燦榮:G20峰會看出來,印度要做全球南方國家的領袖
騰訊網:觀點 | 莫迪想當全球南方領袖,背后安排的“三大支柱”有用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