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
推進劍閣縣全域旅游大發展
張忠仁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明確指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并將其打造為支柱產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健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也提出分階段建設文化強省旅游強省的總體目標。在此背景下,文旅融合已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當前正值劍閣縣“十五五”規劃編制關鍵期,實現從“文化旅游資源大縣”向“文旅強縣”的跨越,需突破傳統景區發展模式,通過頂層設計與精細運營雙輪驅動,構建全域旅游發展新生態。
一、重構認知:變“景點游”為“全域游”
全域旅游觀的核心在于打破“核心景區依賴癥”,將景區景點、文化文物、民風民俗、人物人情視為“紅花綠葉相輝映”旅游共同生命體——景區景點是吸引流量的“紅花”,縣域配套服務則是留住游客的“綠葉”。
(一)打造文化IP驅動的“紅花”矩陣
以翠云廊蜀道徒步游爆火為發展契機,構建“文化基因解碼——場景沉浸再造——體驗價值轉化”的IP孵化鏈條。當前,急需將翠云廊研學體系建設納入劍閣縣“十五五”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規劃,明確“古柏活態博物館+三國文化實驗室+生態教育實踐地”的三位一體定位。制定分階段實施目標:2026年前完成蜀道研學課程標準體系建設,2028年實現研學產業對縣域GDP貢獻率突破8%。同時,設立每年不低于100萬元的研學產業發展基金,建立文旅、教育、林業、交通四部門聯動的項目推進機制,重點開發“古柏年輪里的歷史”“蜀道郵驛密碼”等沉浸式課程。在實景演藝方面,組建劍門關景區和蜀道三國不夜城實景演藝集群,以古關隘、古驛道為舞臺基礎,開發《劍閣風云》系列互動劇本殺,設置“軍師點將”“糧草押運”“攻關守關”等體驗環節,讓游客深度參與三國軍事文化場景構建,增強體驗感與參與度。
劍閣縣翠云廊古柏(圖源:劍閣文旅)
(二)構建全民服務的“綠葉”生態系統
實施“文旅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立覆蓋全縣的服務培訓體系。對出租車司機開展“方言+景點”雙語培訓,開發含劍門關傳說、蜀道民謠的特色講解詞;為民宿經營者開設非遺手作工作坊,將高觀皮影、白龍紙偶等制作技藝轉化為體驗項目,豐富游客的文化體驗。創新設立“劍閣文旅服務積分制”,通過“暖心驛站”為服務達標者提供政策獎勵,建立“誠信紅黑榜”動態管理機制。借鑒杭州“城市記憶官”模式,選拔培育100名“劍閣文化代言人”,形成由本地居民、商戶、從業者組成的全域服務網絡,使“純樸劍閣人”成為最具感染力的文旅標識,提升整體服務水平與旅游形象。
二、破局思維:變“小圈圈”為“大容量”
劍閣文旅破局關鍵在于破除“小圈圈”思維,以“海納百川”的格局推動全域文化旅游資源的整合與跨界融合。
(一)實施世界級遺產品牌提升戰略
依托“千年古道、千年古關、千年古城”3大世界級文化遺產和覺苑寺、鶴鳴山道教石窟寺及石刻、劍門蜀道遺址劍閣段3處國保單位資源底氣,主動融入大蜀道沿線城市文旅協同發展,提升翠云廊—劍門關品牌知名度,聯合打造劍門蜀道風景道、嘉陵山水風景道,擦亮“錦繡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以大蜀道國際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區建設為主牽引,構建“遺產保護——價值闡釋——品牌塑造”的發展鏈條。成立蜀道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系統開展劍門蜀道遺址考古發掘與數字化保護,建立含地質構造、歷史沿革、人文活動的三維數據庫。重點推進覺苑寺壁畫、鶴鳴山石窟等國保單位的保護展示工程,打造“蜀道遺產研學走廊”。策劃“世界遺產對話”等學術論壇,邀請絲綢之路、大運河等世界遺產地代表開展文明對話,提升蜀道文化國際影響力。聯合大蜀道沿線城市建立文旅協同發展聯盟,共同開發“蜀道申遺主題旅游線路”,打造跨區域文旅IP矩陣,實現資源共享與協同發展。
覺苑寺(圖源:成都方志)
(二)構建數字化全域旅游服務體系
聯合研發推出“蜀道全域通”智慧旅游平臺,整合三星堆、劍門關、閬中古城等12個核心景區資源,實行“一票通覽、分段預約、動態調度”的運營模式。開發“云游劍閣”AR導覽系統,通過5G+AR技術實現古蜀道歷史場景復原,設置“虛擬驛丞”“點樹交印”等互動角色,為游客提供沉浸式導覽服務,增強旅游體驗的科技感與趣味性。創新文旅金融服務模式,推出“文旅消費貸”產品,對使用平臺消費的游客給予積分獎勵,積分可兌換景區服務或本地特產。打造“非遺工坊+田園綜合體”融合業態,在雙旗美村等鄉村旅游點建設蜀道手作體驗館,實現“線上預約體驗+線下消費提貨”的O2O模式閉環。推進“文旅+農業”,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打造田園綜合體,如蜀道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推進“文旅+體育”,利用自然風光,開展登山、徒步、露營等戶外活動,打造戶外運動品牌。推進“文旅+工業”,開發工業旅游項目,如劍門豆腐文化園區,展示工業遺產和生產工藝,拓展旅游產業邊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巍巍劍門關(劍閣縣委宣傳部 供圖,圖源:四川日報)
三、持續深耕:變“一時熱”為“可持續”
文旅產業的繁榮絕非朝夕之功,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發力,打通文旅資源、市場、政策等要素,在品牌打造、產品創新、跨界融合等方面持續用力。
(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模式
建立“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用PPP模式推進劍門關旅游度假區、蜀道文化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提高項目建設效率。制定《劍閣縣文旅基礎設施十年提升規劃》,分階段實施交通網絡升級工程:2026年前完成劍門關至翠云廊旅游專線改擴建,2028年開通蜀道低空旅游航線,完善旅游交通網絡,提升旅游可達性。借鑒“太舊高速精神”,成立文旅項目攻堅專班,建立“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推進機制,確保重點項目按期落地,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
(二)實施人才強旅戰略
制定《劍閣縣文旅人才振興計劃》,設立“蜀道文旅英才”專項基金,重點引進旅游規劃、文創設計、數字運營等緊缺人才,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四川旅游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蜀道文化旅游產業學院”,開設遺產保護、研學旅行等特色專業,定向培養本土人才。建立“文旅工匠”認證體系,開展導游、民宿管家等服務技能大賽,打造高素質服務人才隊伍,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與水平。
(三)強化精細化運營管理
建立“全流程品質管控”體系,對景區服務、商戶經營實行標準化管理,定期開展服務質量暗訪評估,確保旅游服務質量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借鑒平遙古城“修舊如舊”經驗,制定《劍閣縣歷史文化遺址遺跡保護修繕導則》,對劍州古城等歷史地段進行精細化修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真性與完整性。開發“文旅大數據監測平臺”,實時監控游客流量、消費偏好等數據,為精準運營提供支撐。打造《劍門印象》等沉浸式駐場演出,通過常態化文化展演提升游客體驗時長,增加游客在當地的消費與停留時間,促進旅游經濟發展。
四、雙輪驅動:變“獨角戲”為“全域唱”
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需雙輪驅動,以策劃創新與營銷破局為引擎,推動劍閣文旅從資源優勢向全域發展勢能轉化。
(一)構建三維立體策劃體系
在“形”的層面,設計“蜀道云棧”視覺標識系統,通過無人機航拍打造“空中蜀道”視覺IP,提升劍閣旅游的視覺識別度與吸引力;在“神”的層面,提煉“雄關天下?智匯蜀道”的文化內核,創作《蜀道密碼》系列紀錄片,深入挖掘與傳播劍閣的文化內涵;在“韻”的層面,開發“蜀道豆腐宴”“劍門武術”等體驗項目,營造獨特文化韻味,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感。建立“策劃—設計—運營”一體化工作機制,邀請國內頂尖文旅策劃團隊參與劍閣全域旅游頂層設計,確保策劃方案可落地、能見效,實現策劃、設計與運營的無縫銜接。
(二)創新全域營銷運營模式
構建“高端傳播+大眾裂變”的立體營銷網絡:在央視、海外主流媒體投放“千年蜀道?傳奇劍閣”形象廣告,舉辦“蜀道國際攝影大展”提升品牌高度,擴大劍閣旅游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發動游客參與“我在劍閣遇三國”“徒步蜀道讀三國”“劍閣是個好地方”等短視頻挑戰賽,形成社交裂變傳播,借助社交媒體的力量推廣劍閣旅游。建立“文旅商”聯動機制,聯合本地餐飲、住宿、購物等企業推出“劍閣旅游消費套餐”,實現產業鏈協同營銷,提高旅游產業的綜合效益。開發“劍閣文旅數字藏品”,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蜀道文化系列NFT,拓展元宇宙營銷場景,緊跟時代潮流,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建議成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的全域旅游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季度調度、年度考核”的推進機制,將各項任務納入全縣重點工作臺賬,確保戰略舉措落地見效。通過強化組織領導與考核監督,推動劍閣從“文化旅游資源大縣”向“世界級文旅目的地”跨越,讓劍閣從文旅版圖上的“資源高地”,真正崛起為享譽世界的“體驗勝地”,實現劍閣縣全域旅游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 張忠仁(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主任,四川省蜀道研究會理事)
供稿: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