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音被抵制了?
明明演技好的沒話說,還是各大導演眼中的實力派、香餑餑,只要他出演的電視劇,絕對是品質的保證。
那為何一個好好的演員,會平白無故遭抵制呢?
打開視頻平臺,刷到雷佳音的新劇預告,換個頻道,他主演的電影正在熱映,就連地鐵廣告牌上,他那張帶著標志性皺眉的臉也在盯著你,這大概是最近很多觀眾的日常。
從“前夫哥”時期的全民好感,到如今滿屏“怎么又是他”的吐槽,雷佳音的口碑迅速滑坡,照出了內娛觀眾最真實的審美疲勞。
記得《我的前半生》剛火的時候,誰沒為陳俊生那副窩囊又糾結的模樣嘆過氣?他把中年男人的婚姻困境演得太真,超市里買醉的戲份,連啤酒沫沾在胡茬上的細節都透著無奈。
那時候觀眾夸他“演活了普通人”,可現在再看《長安的荔枝》里的李善德,同樣微駝著背,說話時眼角往下耷拉,連嘆氣的節奏都和當年的陳俊生如出一轍。
有網友剪了個視頻,把他在五部劇里“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片段混在一起,居然毫無違和感。
這種熟悉感起初是優勢,《人世間》里的周秉昆蹲在墻角抽煙,手指夾著煙卷微微發顫,那股子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勁兒,讓多少觀眾想起自家父輩。
可當《醬園弄》里的反派也用同樣的肢體語言表達陰狠時,違和感就冒出來了,就像同一道菜,哪怕是米其林大廚做的,連著吃三個月也會反胃。
更讓人無奈的是雷佳音的出場頻率。
春節檔剛在《滿江紅》里看他演秦檜,轉頭《第二十條》里的檢察官又接上了,這邊《長安的荔枝》剛播完,姜文新片的海報上雷佳音又站在了C位。
有觀眾統計,不算待播劇,今年上半年雷佳音已經有六部作品和大家見面,平均每個月一部,這種密度,連當年霸屏的張嘉譯都得甘拜下風。
導演們其實也有苦衷,張藝謀說過,雷佳音“可塑性強還不事兒”,馮小剛更直接,“找他拍戲省心”。
圈內人都知道,有些大腕進組自帶編劇團隊,臺詞改得親媽都不認識,有的耍起脾氣來,助理比導演還橫。
相比之下,雷佳音確實像塊好用的磚,哪里需要往哪搬,他能在喜劇里插科打諢,也能在正劇里飆演技,關鍵是從不挑肥揀瘦。
這種“好用”背后,藏著行業的尷尬,張藝謀拍《懸崖之上》時,想找個能演硬漢又帶點怯懦的演員,篩來篩去還是覺得雷佳音最合適。
不是沒有新人,而是敢用新人的導演太少,資本更愿意把錢砸在“安全牌”上,畢竟一部戲動輒幾億投資,沒人敢賭一個觀眾叫不出名字的演員。于是形成了怪圈:越用雷佳音越保險,越保險越只用雷佳音。
觀眾的耐心就在這種循環里慢慢耗盡,去年有人扒出雷佳音待播的片子有十幾部,合作的不是名導就是頂流,評論區還一片“期待”,今年同樣的消息出來,下面全是“放過觀眾吧”。
這種轉變不是偶然,就像小區門口的面館,老板手藝再好,每天只賣一種面,食客總會想換個口味。
有意思的是,雷佳音自己似乎也沒太當回事,采訪里他說“能演就演,走到哪算哪”,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讓他成了導演眼里的香餑餑,卻也讓觀眾覺得少了點突破的野心。
反觀張譯,拿到華表獎后宣布息影沉淀,反而贏來一片叫好。
演員和觀眾的關系很微妙,就像放風箏,線太緊會斷,太松又會飛遠。
其實大家不是真的討厭雷佳音,看到他在《熱辣滾燙》里為了演好健身教練,硬是練出了馬甲線,評論區照樣有夸他敬業的,《長安的荔枝》里那段雨中獨白,彈幕里“演技炸裂”的稱贊也沒斷過。
觀眾反感的,是那種被資本裹挾的無奈,打開電視是他,走進影院還是他,仿佛內娛只剩下這一個能演戲的男演員。
這種無奈正在蔓延,張譯演多了正義警察,有人喊“換個人抓壞人吧”。
馬麗接連演喜劇,評論區出現“看到她就想快進”,就連沈騰,今年春節檔也因為兩部電影撞檔挨了罵,這哪里是針對某個演員,分明是觀眾對千篇一律的影視劇發出的抗議。
說到底,演員就像廚師,哪怕蛋炒飯做得再好,也得時不時上個新菜式。
雷佳音的困境,何嘗不是整個行業的困境?
當資本只敢押注“安全牌”,當導演懶得挖掘新人,當演員困在舒適區不愿出來,最終只會把觀眾越推越遠,畢竟,誰愿意總在同一家餐館,吃同一道菜呢?
現在打開熱搜,的話題還掛著,其實與其糾結他是不是資源咖,不如想想怎么讓影視圈的“菜單”更豐富些,什么時候觀眾能有更多選擇,什么時候雷佳音們不用再一年演六部戲,這個行業才算真的健康起來。
至于雷佳音,或許真該聽官媒的勸,停下來想想,下道菜該做什么了。
對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