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慢動作”地震(Slow-motion earthquakes)是指地質能量在數天或數周內逐漸釋放,而非在幾分鐘內爆發 —— 科學家們如今首次實時記錄到了這類地震的發生過程。
這些地震也被稱為慢滑移地震(slow slip earthquakes)或簡稱慢地震(slow earthquakes),通常非常輕微,不會立即造成危險。然而,它們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更具破壞性的全速地震或海嘯。
由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球物理研究所(UTIG)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實時追蹤了兩次獨立的慢滑移事件(SSEs) —— 一次發生在2015年,另一次在2020年。
研究團隊在日本海岸外的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俯沖帶附近的海底深處,部署了特殊的鉆孔傳感器。在那里,菲律賓海板塊正俯沖到歐亞板塊之下。研究人員將這種慢地震的活動比作構造緩沖帶。
“它就像沿著板塊界面移動的漣漪,”UTIG的水文地球物理學家喬什·埃丁頓(Josh Eddington)說。
這些測量結果證實了科學家們先前對這種最近才被發現的慢地震的猜想:它們在釋放(或積累)斷層線周圍的應力方面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這個俯沖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帶(Pacific Ring of Fire)的一部分,該帶是環繞太平洋的廣闊火山和斷層帶。歷史上許多最強烈的地震和海嘯都發生于此。
而此次關于“緩沖帶”效應的發現,對于理解未來地震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至關重要。其他斷層帶則缺乏這種構造保護,包括北美西海岸外的卡斯卡迪亞(Cascadia)斷層帶。
“我們知道這里曾發生過9級大地震,并能引發致命海嘯,”UTIG的地球物理學家德米安·薩弗(Demian Saffer)說,“那么,是否有‘嘎吱作響’的聲音預示著積累的應力的釋放?還是說海溝附近的斷層帶是死寂般的沉默?”
“卡斯卡迪亞斷層帶顯然是我們所展示的那種高精度監測方法的首要優先區域,這種方法在南海海槽已被證明極具價值。”
能夠測量這些慢滑移事件,得益于傳感器技術的進步,這意味著強度低得多的震動 —— 有時一次僅使地面移動幾毫米 —— 也能被探測到。
通過分析,研究人員能夠確定慢地震可能與高地層流體壓力有關,并且斷層的上部可以獨立于其他部分釋放壓力。
所有這些發現都有助于改進預測地震和海嘯的模型 —— 這有可能拯救成千上萬的生命。上一次南海海槽大地震發生在1946年,造成數萬棟房屋損毀,超過1300人死亡。
預測地震并非一門精確的科學,涉及眾多變量,但我們正在不斷進步。隨著每一項研究和技術升級,地震學家們正在改進他們的模型,而加入慢地震活動的數據可能會帶來巨大幫助。
研究人員在發表的論文中寫道:“了解俯沖帶巨型逆沖斷層近海段的應變積累和釋放模式,對于理解與淺層同震滑動和海嘯生成相關的災害尤為重要。”
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如果朋友們喜歡,敬請關注“知新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