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全部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出處詳見文末
近期印度的外交舉動出現微妙變化,先是國防部長辛格訪華期間提出“永久劃界”建議,隨后外交部長蘇杰生罕見稱中國為“最大鄰國”,甚至在美國媒體面前淡化對華對抗立場。
更令人驚訝的是,莫迪已秘密啟程離開印度,展開為期八天的非洲與南美五國訪問行程。
這一系列動作背后,到底是印度釋放緩和信號,還是另有戰略考量?
印度的戰略困境
印度防長辛格在青島提出的邊界設想看似突兀,實則是莫迪政府面臨多重壓力下的無奈之舉。2025年第一季度,印度GDP環比下滑0.2%,創下了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差季度紀錄。
更令印度擔憂的是其對中國的深度依賴,數據顯示,印度對華貿易逆差高達992億美元,其中83.7%的稀土資源、90%的光伏組件來自中國進口,抗生素原料幾乎全部依靠從中國輸入。
為了擺脫這種局面,莫迪政府曾投入巨資打造本土稀土產業鏈,但提煉出的產品純度不足30%,成效甚微。與此同時,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宮后。
加大對印施壓力度,美國于7月9日起對印度商品加征25%關稅,直接沖擊了印度汽車及鋼鐵產業。
軍事領域的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印度每年花費約60億美元維持高海拔地區駐軍,士兵因嚴寒導致的減員率高達17%,部隊流失嚴重。反觀中國,在西藏部署的殲—20戰機和PHL—191遠程火箭炮系統,已形成明顯的技術優勢。
更為尷尬的是,今年初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使用的中國制造殲-10C戰機成功擊落印度“陣風”戰斗機,徹底打破印度“南亞第一”的幻想。
在國際舞臺上,印度也逐漸陷入孤立境地。特朗普政府不僅對印度加征關稅,還限制藥品出口,甚至在印巴沖突中偏向巴基斯坦,導致印美雙邊貿易額驟降18%。
此外,美國推出的“印太稀土路線圖”要求印度不得向中國出口含美技術產品,實際上將其綁上反華陣營。歐盟則以環保為由向印度索要28億美元認證費,進一步壓縮了印度的外交空間。
莫迪的外交破局
在此背景下,莫迪選擇訪問加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阿根廷、巴西以及納米比亞等全球南方國家,試圖通過“三大支柱”重塑印度的國際影響力。
第一根支柱是僑民紐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全國40%人口具有印度血統,莫迪希望通過這些僑民建立長期的經濟與戰略聯系。
例如,印度計劃在加納投資建設疫苗生產基地,借此提升在非洲地區的存在感。第二根支柱是民主理念,莫迪強調與加納等國擁有共同的殖民抗爭歷史,并承諾維護民主價值觀。
此舉既是對中國的隱性回應,也是為爭取金磚國家峰會更多支持所做的準備。
第三根支柱是資源保障,在納米比亞,印度重點尋求鈾礦和稀土資源的合作機會;在阿根廷,印度則希望鎖定鋰鹵水礦的開發權益。
這些關鍵資源對于印度發展民用核能和高科技產業至關重要,同時也是應對中國資源制約的重要手段。
中國的應對策略
面對印度釋放的善意信號,中國展現出堅定而理性的外交姿態。外交部表示愿意通過特別代表機制就邊界問題和邊境管控進行對話,但強調應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推進的原則。
該表態既體現了中方談判意愿,又避免被印度單方面設定議程所牽制。在經貿領域,中國對印度實施稀土出口“雙軌管理”。
對民用用途發放半年期許可,對涉軍企業則列入限制名單,實現分類精準監管。同時,中國推動成立南亞區域合作組織,削弱印度地區主導權,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等國積極響應。
在軍事層面,中國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使印軍“以空間換時間”的戰術構想徹底失效。近年來,解放軍在拉達克地區建成密集公路網,極大提升了機動能力,讓印度難以有效調整部署。此外,中巴軍事合作持續深化,進一步壓縮了印度的戰略回旋余地。
對中國而言,保持戰略耐心尤為重要,既要正視印度示好的積極意義,也要警惕其背后的地緣政治意圖。
唯有堅持底線思維,采取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并推進務實合作,才能在中印博弈中掌握主動權。而印度若真想改善關系,就必須放棄“麥克馬洪線”的殖民殘念。
停止在中巴兩個方向上的軍事冒險行為,用實際行動展現誠意,否則所謂“永久劃界”終究只是空中樓閣,中印關系的穩定也將遙不可及。
信源:觀察者網2025—06—24——印度外長“狂言”:鄰國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