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電視劇圈,大家耳熟能詳的導演名字可真不算多。
要說既沒背景也沒花邊新聞,還能年年出爆款的,孔笙絕對是獨樹一幟的異類。
有趣的是,這個把王凱、靳東、胡歌一一捧紅的男人,自己在劇里總是混在人群里、成天“跑龍套”,有時候甚至臺詞都撈不上一句。
不是開玩笑,他明明導演得風生水起,卻偏偏在群演里扎堆。
你說奇不奇怪?
導演做得好好的,怎么成了“客串狂魔”,還是那種只有真粉絲才能一眼認出的隱藏彩蛋。
有一回,圈內新劇剛開機,現場跟大集市似的,人擠人、攝像機咔嚓咔嚓。
別的導演么,穿西裝、戴墨鏡,大概率坐在專屬導演椅上,身邊還要跟幾個助理遞咖啡。
可孔笙咧,愣是在泥地里穿著洗得發白的棉襖,混在一票村干部群演里頭忙活。
旁人還以為他是經費緊張組請的“真村民”。
直到有人反應過來:咦,那個帶隊的不是孔導嗎?
正是那位“國產良心劇”制造者,一個能把正劇拍成頂流爆款的大神。
有趣的是,他的職業路徑和別人大有不同。
沒學院光環,沒大佬罩著,甚至小時候根本連影視圈是啥都懵懂得很。
小時候家務事三天兩頭落在頭上,父母工廠里干活,他自己也進過工地、廠房,外加下班去夜校惡補漢語言文學。
一邊折騰生活一邊提升自己,不靠家世不上熱搜,靠的只有熬、還有一股軸勁兒。
干編輯嫌坐辦公室沒勁,索性一頭扎進劇組混飯吃。
電視臺實習攝影師的活他也干過,踏踏實實,拍啥都來者不拒。
連“政論大劇”《孔繁森》這種題材都有他的身影。
拍著拍著,才抓住一次當導演的機會——《民警程廣全》問世,從幕后一點點爬出來。
這事,要是放在現在,多少人能扛住這份苦和寂寞?
可他似乎一直心如止水,拍出來的戲樸素又帶勁,能讓你一口氣追完全季還回味無窮。
人氣那是自然來的,“熱搜體質”卻從來跟孔導不沾邊。
其實,孔笙最讓人服氣的不是會拍好戲,也不是拉高口碑數據——而是在明星輩出的年代,他偏愛默默無聞,把所有舞臺留給后輩。
王凱火起來那年,在頒獎臺上直接單膝下跪,深深一鞠躬,致謝的竟然就是孔笙。
想想那畫面,外人看著都驚呆。
有幾個導演,能讓一線小生給出這種感恩禮節?
可王凱認他說的是真心話——沒人理的配角時代,是孔笙一個勁兒帶他磨戲。
拍北平無戰事的時候,一場夜戲幾十遍,他一句一句陪對,熬到凌晨也沒見煩。
后來才有了那個臺上風光無限的“國劇小生”王凱。
同理,靳東在《溫州一家人》學方言,背臺詞也是孔導一句一句扣出來。
也難怪,戲紅人火那會兒,他們說起來都帶著感情在的。
但你要真去了解,孔笙自己隨時都能消失——不上綜藝,片酬比不上流量咖,午飯就是路邊攤,一身老夾克還能穿半年。
劇組人都知道,他有點“軸”。
為一場落雪戲,能守到凌晨兩點,為一個道具,能跑斷腿。
還有觀眾專門剪了“孔導跑龍套合集”,半小時根本放不完。
仔細找,幾乎孔導每部戲里都能逮住他客串的身影,活脫脫成了粉絲們口中的“打卡隱藏關卡”。
但他還是不紅。
不在意資源分配,不喜歡拋頭露面,更不用說和明星搶熱度。
人說他是導演里的“勞模”,也是“脾氣最軟的狠人”。
就像那句玩笑:“孔導砍不了流量,但能砍出好戲”。
這一點,誰也比不來。
其實,這些年你說他生活單調、沒感情故事?
大部分網友只知道孔笙有個同甘共苦的伴侶,也是圈內人,極度低調,沒見過合體炒作,宛如人間隱士。
有人笑說“把命都交給鏡頭”,還真不是夸張。
拍《山海情》的時候,為了找合適外景,人在西北野外安下帳篷,沒水沒電依然咬著牙堅持拍。
道具一出錯,他能盯到凌晨,讓一桌紅燒肉消失因為“小人物那年代吃不上”。
哪怕服裝、布景、燈光,全都事必躬親。
同組年輕人都說,被“老孔”的認真勁兒嚇得不敢馬虎。
老輩演員會感慨:“這才像在拍真的生活”。
你看啊,他帶出那么多當紅炸子雞,卻從不在劇里扮大咖,反而總以“群演”身份優哉游哉。
天天低調潛行,不打廣告也沒有什么偶像包袱。
別的同齡導演早就去綜藝里講流量八卦了,孔笙還在片場“摳細節”。
聽說他劇組沒大牌、只論角色,不找頂流坐鎮,選演員,甚至跑鄉村“抓”孩子來演幼年戲份。
你說嚴厲吧?倒不是。
他在劇組最常念叨的話是:“慢慢來,多試試。”
說出這句話,骨子里的仁慈和溫柔就透出來了。
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情”。
瞅瞅,這氣場和淡定,普通人哪學得來?
這種耐得住寂寞、熱愛本行的導演,數都數不出來幾個。
某些“大導演”花樣百出,把劇場變成時尚秀場。
孔笙倒好,給一部劇注入生活里的泥土氣——不是加點雞毛蒜皮做噱頭,是讓角色在隱忍和爆發間自然流轉。
他拒絕裝腔作勢,忌諱油腔滑調。
連臺詞都要自己一句句過,門口一條舊棉褲要穿得合身。
觀眾隨便挑一集,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兒”。
豆瓣9分以上的高分,他幾乎集齊了半壁江山。
不少行業新秀都當他是“國劇教父”,現實里其實他只認一個理兒——拍好戲,把劇本還原得有血有肉。
說實話,這玩意在娛樂圈都成稀缺品了。
有一回,“劇摳細節”躥上熱搜,有人笑孔導是不是太較真,平白浪費經費。
結果呢?
生活里“軸”的人,才是藝術道路上最可靠的那道風景——只不過,他們從不張揚。
孔笙就是活成了一個標準匠人,不談營銷、不玩資本。
新劇開機,他還是混在群眾演員之間,若無其事地守著那點初心。
外界議論紛紛,他一句“無所謂,我開心就好”,說得多敞亮。
比起主角光環和走紅的野心,他選擇了悶聲做事,把尊重還給了演員,也把誠意帶給了觀眾。
你說他是配角?
可他的人生某種意義上,比劇里任何一個主角都要硬核。
明明可以靠爆款買豪車、斬熱搜,卻偏偏甘心當個“幕后龍套”。
在流量橫飛、金句滿天的當下,有個孔笙這樣的人安安靜靜搞創作,那是一種福分。
有人打趣:這玩意兒得有多大格局,才把鮮花和掌聲全交給別人,自己心甘情愿落幕后頭?
其實他啥也不缺。
秋冬還會戴條土布圍巾,跟群眾演員曬太陽,偶爾念叨:“今天的菜吃得挺合胃口。”
你說歲月靜好,他懂。
你說職場沉浮,他也看得穿。
但他一低頭,就是進戲,一抬頭還是那個樸實寬厚的老實人。
說到底,能“扶人上馬送一程,自己默默耕耘不擾人”,不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咱都知道現在導演要是沒點流量、沒幾個熱搜加持,光憑作品混出頭,屬實難上加難。
可孔笙用幾十年走出一條獨特的路:所有的主角都是被他帶火的,他自己反倒成了最踏實的“幕后群演”。
你可以在各大取景地找他穿梭,也能在人物傳記里找到他的側影,但你永遠不會在娛樂版頭條見到他的名字。
這種得失,他看得太明白了。
所以他低調,卻活得比誰都明白。
或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讓國產劇翻身——徹底甩掉狗血俗套、演技尷尬。
一句話:孔笙活成了導演,卻不愛搶主角,人生反倒成了最有分量的主角戲。
那么問題來了,你覺得這種“幕后低調大神”還會有幾個?
你又最喜歡他捧紅的哪位演員?
敢不敢說說你的看法,我們留言區聊聊唄!
我們始終秉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如內容涉及權益糾紛,請提供相關證明,我們將依法依規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