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國際舞臺上,中俄之間的關系緊密得仿佛只差一紙盟約,但在軍事同盟這一關鍵問題上,中國卻始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感。
究竟是何種考量,讓中國選擇保持戰略自主,而不是與最親密的伙伴正式結盟?
俄羅斯專家指出,中國拒絕與俄結盟的原因有三點,這三點分別是什么?
歷史經驗的教訓
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重視歷史經驗的民族。而關于與北方鄰國建立同盟的歷史記憶,并非充滿溫情,而是留下了三段刻骨銘心的教訓。
第一段傷痕出現在晚清時期。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為了借助沙俄對抗日本,簽署了《中俄密約》。原本以為是請來了保護者,結果卻是引狼入室。
俄國不僅沒有履行承諾,反而借機擴大在中國東北的勢力范圍,最終導致庚子事變和日俄戰爭爆發,東北地區成為戰場,國家主權遭受嚴重侵害。
第二段傷痛發生在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國民政府為換取蘇聯出兵東北,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為此付出的代價是承認外蒙古獨立。
第三段教訓來自新中國成立初期。這一次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看似最為真誠。蘇聯確實提供了援助,但很快,“同志加兄弟”的表象下暴露出控制意圖。
蘇聯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組建聯合艦隊等要求,實質是要掌控中國的軍事指揮權。我們當然不能接受,結果兩國關系惡化,專家撤離,甚至在珍寶島爆發武裝沖突,還面臨核威脅。
就連抗美援朝期間,所謂的“盟友”也并未全力支持。原定的空中掩護遲遲不到位,志愿軍只能以血肉之軀迎戰世界最強空軍。而提供的T-34坦克、波波沙沖鋒槍等裝備,也不是無償援助,而是半價出售的老舊物資,使中國背負了數十年沉重債務。
三次締結盟約,三次遭遇挫折。歷史用鮮血和屈辱告訴我們:對強者而言,盟約不過是廢紙;對弱者來說,則成了枷鎖。盟友的背叛遠比敵人的刀鋒更令人痛苦。
地緣政治現實的考量
回到現實層面,雖然中俄兩國如今互為倚靠,但各自的戰略目標卻大相徑庭。
俄羅斯的戰略訴求在于打破西方主導的現有國際秩序。它像一個被逼到角落的拳擊手,試圖推翻棋盤,在混亂中重建規則。烏克蘭戰爭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表現。
中國的核心目標則是在現行國際體系內實現和平崛起,從重要參與者逐步轉變為規則制定者之一。我們更像是一個冷靜的圍棋高手,追求的是穩扎穩打地拓展實地,而非與對手硬拼。
一個希望“破局”,一個致力于“布局”,兩者方向截然相反。
此外,兩國的地緣重心也完全不同。俄羅斯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方向,深陷烏克蘭戰場。而中國的關注點集中在太平洋西岸,無論是臺海還是南海局勢。
如果簽署軍事同盟協議,意味著中國可能要為烏克蘭局勢承擔后果,俄羅斯也可能被迫卷入南海爭端。這種捆綁式合作只會消耗雙方寶貴的戰略資源,打亂各自的節奏。
說得更直白些,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已是俄羅斯的近十倍,早已不是那個需要尋求庇護的小國。一個實力更強、潛力更大的國家,為什么要簽署一份可能被更具冒險傾向的伙伴拖入泥潭的“束縛協議”呢?
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則
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了歷史教訓與現實挑戰,中國才提出了“結伴不結盟”這一理念。這看似是一種退讓,實則是更高層次的外交智慧。
不締結軍事同盟,首先保障了“戰略自主”。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生命線。一旦加入軍事聯盟,就意味著必須承擔強制性義務,很多決策都將失去靈活性。看看韓國,由于簽署了《美韓共同防御條約》,在部署“薩德”系統時連基本的否決權都沒有,國家安全受制于人。這種滋味,中國不愿嘗試。
不結盟才能保持最大的“戰略彈性”。正因為不是盟友,在烏克蘭危機中,中國才能保持中立立場,積極勸和促談,游刃有余。
既能維持與俄羅斯的戰略協作關系,又能繼續與歐洲開展經貿往來。西方制裁俄羅斯造成的市場真空,中國企業可以順勢填補。這種既能堅守立場,又能獲取利益的從容姿態,是任何軍事同盟都無法給予的。
這種靈活性,使得中國在復雜的國際博弈中,始終是一個可拉攏的、中立的、具有決定性影響力的角色,而不是某個陣營中面目模糊的一員。
軍事同盟是冷戰時代的產物,本質上是拉幫結派、非黑即白的集團對抗思維。而中國今天所參與的國際游戲,規則已經完全不同。
我們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追求的是“廣交朋友”,而不是依靠“盟友”來確保安全。
軍事同盟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一旦中俄正式結盟,就等于向全球釋放“我們屬于同一陣營”的信號,這會迫使許多搖擺國家轉向對立面,也會引發東盟、中亞等周邊國家的警惕。這與中國“廣泛交友”的總體外交方針背道而馳。
更重要的是,真正穩固的國家關系,靠的不是一紙空文,而是實際利益的深度綁定。
中俄雙邊貿易額已突破2400億美元,能源合作達到“背靠背”的程度,本幣結算機制逐步完善,北斗與格洛納斯系統實現兼容互補……
這些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遠比任何虛無縹緲的軍事承諾更加牢不可破。
結語
這種基于共同利益、相互依賴又互不干涉的關系,才是最穩定、最健康的新型大國交往模式。
因此,中俄不結盟,并非因為關系不夠密切,恰恰是因為雙方關系已經足夠成熟。我們都明白,一張過時的“婚契”只會限制彼此的發展空間,遠不如現在這樣,做默契十足的“最佳搭檔”來得自在且長遠。
信息源:
環球網2023-06-09 06:26《俄專家:中俄不會結盟的三個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