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大膽探索、創新實踐,通過縣、鎮、村三級聯動,精準繪制資產盤活藍圖,以“鎮級統籌、村企聯合、托管經營、企業租賃”四種模式為抓手,全面激活低效閑置幫扶資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鎮級統籌 牽起協作之手
每到節假日,位于靖邊縣龍洲鎮的波浪谷景區就熱鬧非凡,赤色丹霞吸引大批游客前來欣賞美景、打卡拍照。借助旅游發展的東風,該鎮深挖鎮域特色資源,打造“龍洲六寶”,其中小米產業脫穎而出,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2024年,龍洲鎮小米產量達500萬斤,銷售收入3200余萬元。
誰曾想到,就在幾年前,龍洲鎮還是全縣的“落后鎮”,玉米、谷子等作物種植與牛羊養殖是主要產業,農民靠天吃飯,產業結構單一,收入微薄。
轉機出現在這幾年,在靖邊縣委、縣政府的指導下,該鎮轉變思路,立足本地獨特的丹霞地貌與自然資源,將農業與旅游業有機融合,踏上“文旅+”與“農旅+”融合發展的新征程。
為實現產業升級,2022年,龍洲鎮依托“龍洲丹霞”,建立農旅融合小米產業園,通過鎮級統籌,成立鎮級合作社,引進先進小米加工流水線,將3個村原始價值共計100.4萬元的閑置小米加工廠房、設備等資產折算成股份,統一經營管理。如今,小米種植面積擴展到1萬畝,帶動群眾收入超5000萬元,集體經濟產值突破100萬元,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村民也借此端上了“金飯碗”。
村企聯合 搭建合作之橋
初夏時節,中山澗鎮肉牛養殖示范園里生機勃勃,300余頭西門塔爾牛膘肥體壯。這個示范園位于李家峁村雷家溝小組,占地24畝,配套設施完善。
曾幾何時,中山澗鎮所轄村集體經濟肉牛產業因規模小、技術缺乏、成本高,銷售渠道也不暢,幫扶資產一度出現低效運行或閑置狀態。為改變這一現狀,從2022年開始,在靖邊縣委、縣政府全力支持下,中山澗鎮探索“村企聯合”模式。示范園采取“村集體經濟聯合總社+專業養殖合作社”的運營模式,即,村集體經濟聯合總社以場區及基礎設施等固定資產和部分基礎母牛等幫扶資產入股,專業養殖合作社以肉牛、技術、人工及飼草等入股,雙方合作經營,按“保底+營收額分紅”的方式1:1分配收益。
“合作社不僅自行養殖,還收購周邊農戶的架子牛,為全鎮養牛戶及飼草種植戶提供技術、配種、市場等無償服務。”示范園負責人羅鵬春擁有豐富的養牛經驗,他介紹,依托本地玉米種植面積大、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中山澗鎮不斷壯大肉牛養殖產業。目前,示范園實現自繁、自養、自育、自銷,不僅在靖邊,還在臨近的吳起縣開設門店,搭建直播間,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如今,示范園所有固定資產及36頭種牛歸村集體經濟聯合總社,確保鎮集體經濟投入安全,每年保底收入15萬元,根據市場行情,每年可為鎮集體經濟聯合總社增加收入40萬元以上,有效帶動農戶參與,推動全鎮肉牛產業蓬勃發展。
托管經營 共筑幸福基石
在紅墩界鎮長勝村黨支部書記朱子榮家的杜泊羊舍內,只見一只只肥嘟嘟的羊跑來跑去,煞是惹人喜愛。朱子榮作為長勝村杜泊羊養殖的帶頭人,曾帶領村民三次前往山東省梁山縣考察,結合村情引進生長周期短、產羔率高、體質優良、抗逆性強的杜泊羊養殖項目。
“單打獨斗的年代過去了,一定要抱團發展!”說起這個項目,朱子榮打開了話匣子。據他介紹,杜源羊養殖產業確定后,按照傳統養殖產業發展模式,將建設養殖圈舍,并雇傭養殖人員,但這樣前期做投入大,后續運營困難,并且帶動群眾效益不明顯,幫扶資產容易出現虧損及閑置。
為降低投資風險,經鎮政府和村集體的共同討論,杜泊羊養殖產業采取“五戶聯保”的方式,由村小組內信譽良好的5戶養殖戶相互擔保,向村集體領取羊崽進行養殖。村集體每年向農戶收回一定比例的成本和收益,收回資金用于擴大養殖規模,投放給更多農戶,實現滾動發展。
紅墩界鎮黨委書記曹林露詳細介紹了該鎮通過“五戶聯保”實行托管經營的情況:全鎮層面,村集體將1050只羊崽委托給50戶農戶分散養殖,并與養殖農戶簽訂養殖合同,分五年償還本金,同時收取10%的收益。
朱子榮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一只母羊一年可繁殖3至4只羊羔,一年即可出欄,能產50斤左右羊肉。
在靖邊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旭看來,紅墩界鎮的這種做法,既解決了農民發展養殖資金短缺的問題,又保障了新型經營主體在規模擴張時所需的羊的品質和數量,同時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是一種因地制宜的多方共贏的資產經營方式。”李旭表示。
企業租賃齊促產業騰飛
走進靖邊縣新橋農場的雨禾育苗基地大棚,辣椒苗深綠繁茂,青菜幼苗茁壯生長,一片生意盎然。大棚內,56歲的東坑鎮金雞沙村村民賀金英正熟練地為秧苗澆水。她笑著說:“我每天負責放簾子、看溫度、澆水,一個月能掙3000多塊錢。在家門口打工,既能照顧孫子,又能補貼家用,活也不累,日子過得很踏實。”像賀金英這樣在基地務工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新橋農場育苗基地的發展壯大是靖邊縣創新采用“企業租賃”模式盤活閑置資產的生動注腳。
曾經,新橋農場的大棚產業面臨諸多困境。新橋農場副場長張萌回憶道:“過去,政策補貼少,種植戶技術和管理水平有限,大棚設施易損壞,勞動力成本又高,種植戶壓力很大。而且大棚農產品市場供過于求,價格波動大,收益低,部分大棚到期后維修成本過高,只能廢棄閑置。”
2020年,轉機出現。新一屆農場黨委班子積極作為,爭取中央、省級鄉村振興銜接資金813萬元、市級財政資金100萬元,對示范園區的112座冬暖式大棚進行維修改造。隨后,將這些閑置大棚全部承租給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用于種苗培育和蔬菜種植。如今,放眼望去,50個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在瓦藍天空的映襯下,成為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去年臘月初十就開始播種育苗,現在芹菜、辣椒苗長勢良好,預計4月中旬出苗,明天還打算再播種些西瓜苗。”靖邊縣雨禾育苗基地負責人苗會平介紹,春播時節,大棚內9156萬株秧苗除了在周邊地區移栽外,還將遠銷內蒙古自治區等地。
盤活的是資源,受益的是周邊群眾。苗會平介紹,合作社一年四季需要人,季節性用工量更大,播種、點苗、嫁接、移苗等環節都需要大量人力,一年只人工工資就要發100多萬元。
據了解,自2020年起,新橋農場通過“企業租賃”模式,激活了全場5個幫扶資產,資產原值達450余萬元,農場年租賃收入增加90余萬元。
“經過連續三年的努力,全縣已因地制宜盤活閑置低效資產66個,金額達1379萬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300余萬元,為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李旭表示。(來源:榆林市農業農村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